高中劳动教育基地的智能化路径:人工智能的融合与应用
张圣萍
靖江市刘国钧中学 江苏省泰州市 214531
引言
劳动教育是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基地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关键场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为高中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带来新机遇。然而,目前在二者融合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探索人工智能在高中劳动教育基地的融合与应用路径,对推动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劳动教育基地的发展现状
部分学校的劳动教育基地面积较小,设备设施陈旧,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劳动教育需求。同时,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匮乏,教师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教学方法掌握不足,影响了劳动教育的质量。
当前劳动教育多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且,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难以接触到前沿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
劳动教育的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劳动成果和参与度为指标,缺乏对学生劳动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评价方式单一,多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较少,评价结果难以准确反映学生的劳动素养水平。
二、人工智能在高中劳动教育基地的应用优势
人工智能可以整合海量的劳动教育资源,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劳动体验。例如,利用 VR 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现代农业的种植过程,了解无人机播种、智能灌溉等先进农业技术;通过 AR 技术,学生可以在校园劳动基地中直观地学习植物的生长周期、病虫害防治等知识,丰富学习体验。
借助人工智能的智能辅导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能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智能辅导系统能够实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指导,实现因材施教。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辅助教师开展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人工智能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行为数据、学习数据进行全面收集和分析。通过对学生的劳动态度、技能掌握程度、团队协作能力等多维度数据的挖掘,构建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同时,利用智能评价工具,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有机结合,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三、人工智能在高中劳动教育基地的融合与应用策略
(一)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资源开发
构建智能教学平台:学校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发专门的高中劳动教育智能教学平台。平台整合各类劳动教育资源,包括课程视频、虚拟实验、在线课程等。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自主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平台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数据,智能推送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实现精准教学。
开发虚拟劳动场景:利用 VR、AR 技术开发虚拟劳动场景,模拟不同行业的劳动过程。例如,创建虚拟工厂场景,让学生体验工业生产中的机器人操作、自动化生产线运行等;开发虚拟家政场景,让学生学习家务管理、烹饪技巧等。通过虚拟劳动场景,学生可以在安全、便捷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劳动技能。
(二)利用人工智能创新教学模式
开展智能项目式学习:教师根据劳动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设计基于人工智能的项目式学习任务。例如,“智能农业种植方案设计”项目,学生需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监测和分析,制定种植方案,并通过智能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和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农业知识和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施智能探究式学习:借助人工智能的智能辅导系统和数据分析工具,开展探究式学习。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如“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优化校园垃圾分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验证、数据分析等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智能辅导系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提供实时指导和帮助,数据分析工具则帮助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借助人工智能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智能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智能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涵盖劳动知识掌握、技能水平、劳动态度、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等多个维度,通过对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行为数据、学习数据的分析,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
应用智能评价工具:利用智能评价工具,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例如,开发智能作业批改系统,对学生的劳动报告、项目方案等进行自动批改和评价;利用在线互评平台,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智能评价工具对学生进行实时评价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四、人工智能在高中劳动教育基地应用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教师培训: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人工智能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指导,提高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和实践项目,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引进专业人才:学校引进具有人工智能、劳动教育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充实师资队伍。这些专业人才可以协助教师开展人工智能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和教学实践,推动劳动教育基地的智能化建设。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升级硬件设备:学校加大对劳动教育基地的投入,升级硬件设备。配备智能种植设备、机器人、3D 打印机等先进的劳动教育工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完善校园网络设施,确保智能教学平台和智能设备的稳定运行。优化软件环境:加强智能教学平台和智能评价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不断优化软件功能。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反馈,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和评价指标,提高软件的实用性和易用性。
(三)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
开展校际合作:学校之间加强合作,共享人工智能在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中的经验和资源。开展校际交流活动,组织教师互访、学生互动,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在劳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加强校企合作:学校与科技企业、劳动教育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和智能设备。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和实践基地,学校则为企业输送人才,实现互利共赢。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与高中劳动教育基地的融合为劳动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创新能力,也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应持续探索人工智能在高中劳动教育基地的应用,不断拓展其应用领域和深度,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明.人工智能赋能高中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2,9(56):15-18.
[2]王丽.基于人工智能的劳动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3 (7):45-49.
[3]张峰.高中劳动教育基地智能化建设路径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4(3):72-76.
作者简介:张圣萍(1983.07)男,汉,江苏靖江人,本学学历,职称: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应用研究
基金(课题)项目:本文为 2024 年度泰州市教育学会一般课题“数智赋能乡村劳动教育基地:机遇与挑战”(课题编号:TZ202413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