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杨晓琴

宁夏平罗县第三中学 邮编:753400

摘要:“读—思—达”教学法通过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初步理解与积累,思在此基础上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技巧,最终通过达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本文深入分析“读—思—达”教学法在生物学科中的具体实施路径,探讨其如何通过系统化、层次化的教学步骤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与学科理解能力并结合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进一步推动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对“读—思—达”教学法全过程应用的细致探讨,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有益借鉴,助力教育教学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读—思—达教学法;初中生物;教学应用

一、读:学生阅读与理解的基础

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读作为第一步,承担着信息获取与理解的核心任务。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对教材和相关学习材料的阅读,初步接触并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阅读作为学习的基础,要求学生不仅能够阅读文本,更要理解其中的知识要点,识别不同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加专注于关键点,避免陷入细节的困扰。

通过读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知识内容形成初步的认识,为进一步的思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生物学中许多复杂的概念和原理,学生往往在初次阅读时难以完全理解,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进行课后复习、组织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消化理解课本内容。尤其是一些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如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或遗传学中的基因表达等问题,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还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能够拓展知识的广度,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推荐相关书籍或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学习,帮助学生在课本之外拓宽视野,为他们的知识体系构建提供支持。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思: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通过思这一阶段,学生能够突破表层的知识获取,进入更高层次的思考。生物学中许多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学知识往往涉及多种关联性,学生必须通过独立思考,分析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理解还要注重引导他们形成跨学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思阶段实际上是帮助学生跳出知识的局限,进一步提升其综合运用与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

在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植物细胞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细胞结构及其功能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这一基本单位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来促进思维训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不同细胞结构与其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细胞没有细胞壁、叶绿体和线粒体,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问题不仅考察学生对细胞各部分功能的理解,还要求他们推理出各部分缺失后的生物功能变化。这种基于理解的思维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细胞学的基础概念,并培养他们从多角度思考生物现象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实验或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对植物细胞内各种细胞器功能的探究精神,这种从实验现象到理论分析的思维模式,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和推理深化对生物学的理解,使其不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而能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

三、达:实现知识迁移与应用的途径

教学不应止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应促进学生将学到的理论与现实世界结合,实现知识的实际价值。达的阶段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生物学知识灵活运用,提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生物学知识具有高度的实践性,通过引导学生将学科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对生物学的理解与应用。比如,教师应关注如何帮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将所学的科学原理运用于观察自然界、改进环境或解决生活中的健康问题。这种知识迁移与应用不仅限于实验操作,还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教师通过设计与实际问题紧密相关的课题,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抽象,更是有实际意义的工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内在动力与实践热情。

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细胞的教学时,教师应该通过实际情境来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在细胞学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讲解细胞结构和功能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经验,通过具体的生活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细胞在不同生物体中的不同表现。比如,在讲解动物细胞的各个部分时,教师可以提出:细胞膜在人体中起到哪些具体的作用?通过结合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将细胞膜的作用与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免疫等问题联系起来。教师还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或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帮助学生体会到动物细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比如观察疾病状态下细胞功能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健康细胞如何维持身体的正常运作。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动物细胞的基础知识,还能够了解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将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认识到学科知识不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服务社会。这一过程不仅推动了学生对生物学的认知发展,更加强了他们的实践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促进“读—思—达”教学法的有效实施

读—思—达教学法的应用效果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检验与提升。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更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反馈机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学习情况,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评价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包括对学生在读阶段的知识掌握程度、思阶段的思维深度以及达阶段的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评价任务,如知识测试、思维导图绘制、实验操作评价和项目设计等,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评价应注重激励与引导,既要肯定学生的进步又要指出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此外,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学习策略。教师也应基于评价结果反思教学设计与实施,不断优化读—思—达教学法的应用方式,使之更加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从而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推动生物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结论:“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读阶段的知识积累,学生为后续的思维发展奠定了基础;思阶段则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达阶段则强调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为整个教学过程提供了质量保障,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能够明确学习方向。

参考文献

[1] 郭雪叶. 关于“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人生十六七,2022(22):83-84.

[2] 张寒悦. “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24(32):143-145.

[3] 林丹艳. “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 亚太教育,2024(2):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