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符相承,思维相传

作者

周素英 冯亭

江苏金坛段玉裁实险学校常胜分校

摘要:本文从符号感知、思维激发角度出发,探讨小学生数学符号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路径。通过符号感知奠定基础,符号转换构建桥梁,符号应用提升能力,形成完整培养体系。文章认为,数学符号作为思维工具,其表达能力培养需贯穿小学各学段,遵循认知规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符号含义,建立符号与思维联系,最终实现符号语言灵活应用,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关键词:符号感知;思维激发;符号语言表达

一、符号感知,思维激发——奠定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基础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接触数学符号,建立符号认知基础关键期。符号感知能力培养需从具体情境出发,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体会符号含义。教师可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任务,如通过物品分类、数量比较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数字符号、运算符号等基本数学表征。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避免直接灌输符号规则,而应创设探究环境,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方式,主动发现符号背后隐含规律。例如,在学习加减符号时,可让学生先体验增加与减少实际含义,再引入相应符号表示,建立符号与现实联系。

数学符号感知培养还需重视多感官体验。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渠道感知符号,加深学生印象。如设计数字卡片游戏、符号念读活动、图形拼搭任务等,让学生全方位接触符号。此外,符号感知应与思维激发紧密结合。教师可设计层层递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符号表达思考过程。如通过数一数教室里有多少人引入计数符号,再通过男生女生各多少人引入分类统计,进而通过男生比女生多几人引入比较关系符号,让符号学习自然融入思维发展过程。

符号感知基础上,需重视符号间联系建立。各类数学符号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完整体系。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符号间内在联系,如等号两侧平衡关系、加减运算互逆性等。通过对比、变换等方式,引导学生感知符号间转换规律。如通过天平实验理解等式平衡性,通过拼摆理解加减互逆关系,让符号成为学生思维工具而非机械记忆对象。这样培养既能提升学生符号识别能力,也能激发数学思维活力,为后续符号转换与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二、符号转换,思维连接——构建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桥梁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创新型人才逐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教育教学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实用型创新人才。小学阶段学生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需通过符号转换构建认知桥梁,实现从具体到抽象认知跨越。此转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实问题情境向数学符号转化,二是不同数学符号间互换。前者要求学生学会提取问题数学信息,选择恰当符号表达;后者则需学生理解同一数学关系多种表征形式。教师引导时应注重循序渐进,先从简单直观情境引入,后逐步过渡至复杂情境。转换过程中需激发学生思维主动性,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分享多种转换策略,共同探寻最佳表达方式。此外,符号转换不应停留于形式变换,而应深入探究符号背后蕴含数学本质,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这样转换及转换反映何种数学关系等问题,促进学生对符号转换本质理解。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教学中,符号转换与思维连接表现尤为明显。教师可设计商场购物情境,如每本练习册4元,小明买了26本,一共花多少元引入符号表达。学生需将现实问题转换为26×4=□算式,实现从情境到符号转换。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计算策略,将二十六表示为20+6,引入26×4=(20+6)×4=20×4+6×4=80+24=104等式推导。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数字分解、乘法分配律应用等多重符号转换。教师还可设计变式训练,如练习册每本4元,花104元可买多少本,引导学生建立乘除关系互逆理解。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可用长方形面积模型理解乘法运算,进一步加深符号意义理解。这些活动不仅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技能,更促进他们建立符号间联系,形成数学思维网络,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符号应用,思维深化——提升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符号应用阶段标志着学生符号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新高度,此时学生能将前期积累符号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工具。教师应创设开放性学习任务,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多种符号组合表达解题思路,培养最佳表达方式选择能力。符号应用教学需注重准确性与规范性,通过错误案例分析、对比纠正等方式,强化学生符号使用规范意识。随着应用能力提升,学生思维也随之深化,表现为不仅关注用什么符号,更思考为何这样用,理解背后数学逻辑。符号应用还应与创新思维结合,鼓励学生尝试创新表达方式,如创造新符号表示特定关系,或改进现有符号使其更直观易懂。此外,教师应关注学科融合,引导学生将数学符号应用于科学实验、生活问题等多种场景,拓展符号应用广度与深度,最终实现符号语言与思维融合发展。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单元教学中,符号应用与思维深化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可设计超市购物情境,让学生观察不同商品重量标注:饼干250克、大米2千克500克、水果3千克等。通过实物观察与估测,学生初步感知克、千克单位关系,理解1千克=1000克转换关系。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妈妈买了2千克500克大米和350克糖,共重多少克?学生需将混合单位统一转换,应用2千克500克=2500克,进而求解2500克+350克=2850克。教师可进一步设计容量单位与重量单位联系探究,如1升水重1千克规律发现,引导学生建立跨领域符号应用能力。通过制作重量估测卡片游戏,学生可将生活物品重量与标准参照物关联,如一个苹果约150克,相当于三枚五角硬币重量,强化重量概念实际应用。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符号灵活应用能力,又促进他们形成数学思维方式,体现了符号应用与思维深化辩证统一关系。

结论:小学生符号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应遵循感知—转换—应用逐步深入路径。从符号感知入手,激发学生数学思维;通过符号转换,连接具体与抽象思维;最终达到灵活应用,深化数学思维水平。这一培养过程需创设丰富学习情境,尊重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主体性,强调符号与思维统一。培养过程注重符号理解而非机械操作,注重思维发展而非形式训练,形成完整培养体系。通过系统培养,学生能逐步掌握数学符号表达技能,提升数学思维品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倪蕾. 关于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J]. 读与写(上,下旬),2016,13(17):217-217.

[2] 马青艳. 浅析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2):381.

[3] 姬恒文. 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 魅力中国,2020(3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