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夏同敏

安徽省全椒县第二实验小学 239500

摘要:本文聚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一重要议题,通过分析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困境与挑战,提出创新策略及实践路径,旨在促进学生多维思维发展。现阶段教学过程中仍普遍存在机械记忆现象,学生主体参与度不足,思维训练体系缺乏系统性;文章建议构建多元阅读情境,运用多样化提问技巧,设计层次递进思维任务;同时强调课堂实践、校本课程研发与评价机制创新三方面推进路径,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困境与挑战

当前教学实践中思维能力培养仍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其一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深远,许多教师习惯采用讲授为主方式进行文本解读,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主动思考空间。课堂提问流于表面,多聚焦文本表层信息获取,如人物姓名、事件经过等,较少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推理、判断或创造性思考。其二阅读材料选择较为单一,教材文本占据主导地位,拓展阅读资源不够丰富,限制了学生思维广度与深度。其三评价体系偏重知识点掌握程度,对思维过程关注不足,导致教师与学生均将精力集中于答案本身而非思考路径。

思维训练缺乏系统性与持续性,零散式训练难以形成完整思维能力培养体系。同时班级规模普遍较大,教师难以兼顾每位学生思维发展需求,个性化指导不足。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思维引导能力有待提升,缺乏高效思维训练技巧与方法,教学设计中思维层次划分不明确,难以实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机会有限,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真正互动交流不够充分,思维碰撞环节缺失。部分教师过于关注教学进度,忽视给予学生充足思考时间,快节奏教学挤压了深度思考空间。最终家校协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课内外阅读割裂现象明显,思维能力培养缺乏连贯性。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构建多样化阅读情境,打破传统单一文本限制,引入图文结合、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拓宽阅读视野,激发思维活力。设计情景式导入,利用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兴趣,主动参与文本探索。优化提问层次与结构,遵循认知目标分类原则,设计从知识、理解、应用到分析、评价、创造递进提问,确保各层次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注重开放性问题设计,鼓励多角度思考与个性化表达,避免标准答案思维定式。采用思维导图等图示工具辅助阅读理解,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结构,建立概念联系,形成系统思维习惯。开展预测性阅读活动,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推测后续发展,锻炼逻辑推理能力。引入辩论式阅读策略,围绕文本中争议性话题组织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论证能力。建立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经历完整思维过程。

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雪孩子》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巧妙运用多种思维培养策略激发学生高阶思考。课前导入环节教师不直接呈现课文标题,而是展示冬雪场景图片与雪人照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测课文可能讲述内容,激活已有认知经验。进入阅读环节采用分段预测法,学生阅读小朋友堆雪人片段后,教师设置思考性问题:雪人为何被称为雪孩子?你认为这个雪孩子会有什么特别之处?鼓励学生自由想象与推理。继续阅读雪孩子送温暖情节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何雪孩子要去老爷爷家?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培养因果推理能力。当学生得知雪孩子融化结局,教师设计开放性问题:如果你是作者,会给雪孩子安排怎样结局?为什么?启发创造性思维。随后组织雪孩子融化了吗小组辩论活动,促进辩证思维发展。教学结束前,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雪孩子形象特点与故事脉络,帮助构建系统思维。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实施与推进

课堂教学层面应突破四十分钟限制,构建课前-课中-课后全程思维训练体系。课前预习设计预测性问题,激发思考动机;课中互动注重思维可视化,通过思维导图等工具展现思考过程;课后延伸任务强调知识迁移与应用。教师应改变传统讲授角色,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与支持者,为学生提供支架式指导。课堂组织形式应灵活多变,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全班讨论、小组探究或个人思考等不同形式,营造开放包容思维氛围。校本课程建设层面能开发思维训练特色课程,如阅读思维训练营等,系统培养推理、判断、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思维图书角,精选适合各年龄段思维发展特点阅读材料。定期举办思维之星评选活动,通过榜样示范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评价机制创新层面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体系,关注思维发展全过程。设计思维能力评估量表,从思维广度、深度、灵活性等维度进行科学评价。建立学生思维成长档案袋,记录思维发展轨迹与关键突破点。同时建立家校协同机制,指导家长在家庭阅读中渗透思维训练理念与方法,形成教育合力。

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刘胡兰》教学为例,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实现思维能力培养全方位推进。课前教师发放英雄猜想卡,引导学生预测课文主人公可能做过哪些事情,激发学习兴趣与思考动机。课堂伊始教师播放革命时期儿童生活短片,提出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会做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情境思考与角色代入。阅读课文时采用思维阶梯模式,设置递进式任务:第一阶梯为事实梳理,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整理刘胡兰主要事迹;第二阶梯为原因探究,分析刘胡兰为何不怕牺牲;第三阶梯为价值判断,讨论刘胡兰精神在当今有何作用。阅读过程中教师适时插入如果你是刘胡兰,面对敌人威胁会怎么做假设性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价值判断能力。课文学习后组织小小记者会活动,学生分组扮演记者与刘胡兰亲友,通过提问与回答深化对人物形象理解。评价环节打破传统单一方式,设计思维星级评价表,从信息获取、问题发现、观点表达、创新思考四个维度评估学生表现,并记入个人思维成长档案。家校协同方面,教师设计家庭英雄访谈活动,引导学生采访家中长辈了解他们心目中英雄标准,促进代际思维碰撞。

结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校、家庭等多方协同推进。通过分析当前教学现状中存在困境与挑战,本文提出了构建多元阅读情境、优化分层提问策略、应用思维可视化工具等创新方法,同时从课堂实践、校本课程建设与评价机制创新三方面规划实施路径。思维能力培养应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发展需求,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指导。未来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思维训练融合路径,建立更为科学评价体系,形成特色思维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周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J].课外语文,2021,(21):113-114.

[2]韩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1,(20):47-48.

[3]吴琳琳.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J].读写算,2021,(20):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