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中的创新与实践
李巍
铁岭市第六中学 辽宁省铁岭市112000
摘要:本论文聚焦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中的创新与实践,深入剖析当前教学存在的方式单一、内容脱节、评价片面等问题。从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改革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创新策略,旨在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与传统文化素养,为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学创新;教学实践;传统文化
引言
文言文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审美价值与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文言文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授古代语言知识、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任,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途径。因此,积极探索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中的创新与实践路径,成为当前语文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对于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与问题
1.1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匮乏
在传统的中学文言文教学课堂上,“满堂灌”“填鸭式” 的教学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和语法分析上,采用逐字逐句讲解的方式,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单向传递,严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学生缺乏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期处于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容易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进而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2 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实用性欠佳
文言文作为古代社会的语言载体,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现代社会存在较大差异,在语言表达、思维方式和内容主题等方面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文言文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语言形式,忽视了将文言文与现代生活实际相联系,导致教学内容显得晦涩难懂、枯燥无趣,学生难以理解文言文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1.3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难度难以把控
中学阶段学生的文言文基础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由于小学阶段文言文学习的重视程度和教学质量不同,以及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差异,部分学生在进入中学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具备较好的学习基础;而有些学生则对文言文较为陌生,理解和学习起来困难重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制定出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案,教学难度难以精准把握。若教学内容设置过于简单,无法满足基础较好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利于他们进一步提升文言文水平;若教学内容难度过高,则会使基础薄弱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跟不上教学进度,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进而加剧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
二、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中的创新策略
2.1革新教学理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 “以学生为中心” 的现代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围绕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矛盾冲突等展开深入探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则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适时给予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深化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中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2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1.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和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物展示、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创设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文言文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增强学习的代入感和体验感。例如,在讲解《三峡》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三峡的高清视频资料,展示三峡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奔腾不息的江水以及两岸的奇山异石,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文中所描绘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的美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文中的描写,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视频中的景色,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2.问题驱动法:以问题为导向,精心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在教学的不同环节设置问题,如在导入环节设置悬念式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过程中设置分析式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内涵;在总结环节设置拓展式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师说》时,教师可以提出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师生关系?”“韩愈的师道观念对现代教育有哪些借鉴意义?” 等问题,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比较阅读法:将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关联的文言文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比较阅读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如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手法、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例如,在学习《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两篇文章的主题,分析苏洵和杜牧对六国灭亡原因的不同观点;对比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苏洵的逻辑论证和杜牧的铺陈渲染各自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特色,还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综合鉴赏水平。
2.3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1.利用多媒体资源:多媒体技术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和直观性等特点,能够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有机整合在一起,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言文的背景知识、历史图片、人物画像、影视片段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还可以通过播放文言文朗诵音频、名家讲解视频等,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增强学生的语感和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滕王阁序》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滕王阁的建筑图片、王勃创作该文的历史背景资料,以及相关的影视改编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章所描绘的壮丽景色和作者的情感抒发。
2.拓展课外资源:除了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文言文课外读物,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古文观止》等,以及一些优秀的文言文现代译本和研究著作,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文言文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举办诗词朗诵比赛、古文写作比赛、文化知识讲座、历史剧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结论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实践,持续推动文言文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为中学语文教学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高文,甘增民. "双减"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文言文教学能力提升策略[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3,44(6):117-121.
[2]杜荣. 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之初探[J]. 教育艺术,2022(9):55.
[3]宋佳雨.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新思考[J]. 成才之路,2023(18):63-64.
作者简介:李巍 汉族,女1976-1月,本科学历,汉语言方向,铁岭市第六中学,中教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