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化学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作者

赵远杂

宁南县民族初级中学 邮编:615400

摘要:本文以初中化学溶液单元为探究对象,探索构建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溶液知识体系结构化整理,确立目标导向教学路径;设计实验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全面能力培养;开发多元习题分析体系,优化评价方式,形成完整教学闭环。教学目标精准定位与知识结构化梳理、学习能力培养与实验探究设计、科学评价体系与习题思路分析三者融合贯通,能够有效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形成。

关键词:初中化学;溶液;教学评一致性

引言:初中化学溶液单元作为化学学科重要内容,既涵盖溶液及其应用、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基础概念,又包含多个实验探究活动,具备知识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知识点零散、实验探究流于形式、评价与教学脱节等问题。构建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打通知识体系构建、实验探究设计与评价方式优化环节,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评价标准统一,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可行路径。

一、溶液知识体系梳理,教学目标精准定位

初中化学溶液单元主要包含课题1溶液及其应用、课题2溶解度、课题3溶质质量分数三大核心内容,构成完整知识体系。溶液概念作为基础引入,使学生认识溶液特征、组成及应用场景,理解溶解现象实质;溶解度概念引导学生建立定量认识,掌握溶解度曲线图解读与应用;溶质质量分数则进一步深化浓度概念,构建溶液浓度表达方法。三者层层递进,知识体系环环相扣。教学目标设计需贯穿认知、情感、能力多维度,认知目标聚焦基本概念理解、原理掌握与规律分析;能力目标着重实验操作、数据处理与问题解决;情感目标注重科学态度培养与应用意识激发。通过概念图构建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溶液知识结构网络,建立各概念间联系,提升理解深度。例如,将溶液划分溶剂、溶质两部分,并按照饱和程度分类,使学生获得清晰认知框架。

教学实施过程应统筹考虑内容难度、学生认知规律与学科思维特点,设计分层递进教学路径。溶液概念教学采用生活情境导入,结合身边常见溶液引发认知冲突与思考;溶解度教学则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引导学生分析规律,建立量化思维;溶质质量分数教学通过配制溶液实验,强化计算理解与应用能力。各知识点间建立联系桥梁,使零散知识点融为系统知识网络。例如饱和溶液概念既连接溶液性质,又引出溶解度概念,形成知识联结。同时,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将宏观辨识、微观探析、表征呈现、证据推理、模型构建、科学探究等化学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设计全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建构知识体系,发展思维品质。

二、溶液实验探究设计,学习能力全面培养

初中化学溶液单元包含丰富实验内容,如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配制、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等实验活动,为学生全面能力培养提供平台。实验探究设计应注重情境创设与问题驱动,将学科核心问题转化为学生探究命题。例如针对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探究,设计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测定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收集、分析、作图等过程,发现溶解度变化规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跨学科实践活动如海洋资源综合利用与制盐,则融合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促进学生综合思维发展,拓展知识应用视野。

实验教学设计遵循问题提出—方案设计—操作实施—数据处理—结论形成科学探究路径,强调学生主体参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培养协作能力与沟通表达能力;通过实验失误分析与反思,培养批判思维与创新意识;通过实验方案比较与优化,培养逻辑思维与评价能力。实验教学注重与理论知识衔接,将溶液配制原理转化为实际操作步骤,帮助学生建立理论联系实际思维;将溶解度曲线应用于结晶实验,强化图表应用能力;将质量分数计算融入溶液配制全过程,提升应用计算能力。同时,通过开放性实验设计,如探究影响溶解速率因素,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变量控制方案,培养控制变量意识与方案设计能力,促进科学思维方式形成。数字化实验仪器应用与传统实验相结合,拓展学生科学探究视野与技术应用能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溶液习题思路分析,评价方式科学优化

初中化学溶液单元评价体系构建须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着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融合,注重多维度考查学生知识理解与能力发展。习题设计理应涵盖溶液基本概念理解、溶解度曲线应用、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等多个层次,分别设置基础巩固型、能力提升型与拓展应用型三类题型架构。基础巩固型习题主要聚焦概念辨析与原理阐述,检测学生基本知识把握情况;能力提升型习题则强调数据分析与图表解读,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拓展应用型习题融入实际情境背景,评价学生知识迁移与综合应用水平。习题思路分析应引导学生建立系统解题策略,包括题干信息提取、关键词句理解、问题类型判断、解题思路规划、解答步骤实施等环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习题设计需体现知识间联系,如溶解度与结晶条件关联、质量分数与溶液配制关联等,促进学生建构完整知识网络,形成系统化思维方式。

评价方式科学优化须注重多元化与精准化,将传统笔试评价与表现性评价有机结合。实验探究评价采用实验操作观察、实验报告分析、小组探究过程记录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实验能力与科学素养;课堂参与评价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同伴互评等形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思维发展;作业评价注重解题思路点评与典型错误分析,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调整,根据学生掌握情况优化教学策略与内容安排。通过建立评价反馈—教学调整—学习改进闭环机制,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与学生学习效果优化。还要引导学生参与自评与互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元认知意识,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习成长重要支持手段。评价标准设计应与教学目标一致,兼顾知识掌握、能力发展与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均衡,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实现评价方式科学化、多元化与个性化,最终形成完整评价体系,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与方向指引。

结论:初中化学溶液单元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实现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与评价标准深度融合。通过知识体系结构化梳理,建立学生认知框架;通过多样化实验探究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通过科学评价方式应用,推动学习效果优化。这一模式不仅提升溶液单元教学质量,更为初中化学其他单元教学提供参考范式,对推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佳音. 初中化学“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 电脑校园,2020(12):1515-1516.

[2] 吴金凤.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研究 ——以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为例[J]. 新课程导学,2022(18):75-77.

[3] 唐云波. 初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 化学教育,2013,34(6):50-54. DOI:10.3969/j.issn.1003-3807.2013.06.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