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衔接视角下的文言文教学实践研究
许思思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中京实验学校 271411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构建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教学贯穿中小学各学段。然而,小学与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在目标、内容与方法上存在明显断层:小学侧重“感知积累”,初中则要求“鉴赏思辨”。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以《咏雪》(七年级上册)与《杨氏之子》(五年级下册)为例,结合具体教学设计,探索小初衔接的实践路径。
二、小初文言文教学的衔接基础
(一)课标要求的衔接性分析
小学阶段课标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语言风趣”(如《杨氏之子》中“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幽默表达)。初中阶段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注重感悟与鉴赏”(如《咏雪》中对比喻修辞的深层分析)。两篇课文均以《世说新语》为文本载体,聚焦“言语智慧”与“文化传承”,但初中更强调思维深度与文化内涵的挖掘。
(二)学情特点的差异性比较
1. 学习心理差异:小学五年级学生依赖教师引导,存在畏难情绪;七年级学生则具备初步自主探究能力,需通过兴趣激发增强学习信心。
2. 能力基础差异:小学阶段学生可借助注释理解大意,关注故事情节;初中阶段则需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分析语言艺术。
3. 思维水平差异:小学以形象思维为主,初中逐步过渡至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因此,教学需针对学情设计差异化任务,实现能力自然过渡。
三、教学衔接的实践路径
(一)知识衔接:从“单篇理解”到“群文拓展”
以《杨氏之子》为起点,通过回顾“杨氏子如何机智应对孔君平”激活旧知,建立“聪慧儿童”形象框架。随后链接《咏雪》,引导学生比较谢道韫与杨氏子的智慧表现,并拓展至《世说新语》中的《鹤立鸡群》《望梅止渴》等篇目,构建“名士群像”认知体系。由此,学生不仅能理解单篇内容,还能感知文言文的文化脉络,实现知识的有序递进。
(二)能力衔接:从“朗读感知”到“鉴赏思辨”
一是朗读训练梯度化。小学阶段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对话趣味(如《杨氏之子》的幽默对答);初中阶段则采用无句读朗读训练文言语感(如《咏雪》的节奏划分),强化语言感知能力。
二是思维培养层次化。小学设计“杨梅与孔雀的关联”问题训练联想能力;初中则开展“撒盐与柳絮比喻优劣”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颜色、形态、意境等角度对比分析,培养辩证思维。
(三)文化衔接:从“故事趣味”到“文化浸润”
《杨氏之子》展现个体机智,《咏雪》则体现家族雅集与文人情趣。教学中可对比两篇课文的“家风文化”,并拓展至《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典型故事,引导学生感悟文言文背后的文化基因,实现从“故事理解”到“文化认同”的升华。
四、教学案例评析
(一)衔接环节设计亮
“TCAM”衔接模型
1. T(Task)任务:设计引接性任务,如“回顾《杨氏之子》”“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分析人物聪慧表现”,激活旧知并链接新课,从而实现知识的有序递进衔接。
2. C(Cooperation)自主合作探究:学生自主思考提出的三个问题,讨论得出答案。一是积极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和经验,实现生生互动,激情思维碰撞。二是提升学生阅读、探究合作能力,达到理解、阐述的目的。三是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A(Action)实践:设置“诵读—赏析—拓展”三阶任务,逐步提升核心素养。例如,先通过无句读诵读突破字词障碍,再以“家庭氛围分析”“比喻优劣辩论”深化理解,最后拓展至《世说新语》整本书阅读。
4. M(Modeling)建模: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归纳,如“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杨氏之子的聪慧”,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
(二)教学实施——三阶任务设计
任务一:读懂一个故事
通过“个人读—无句读读—译读”三阶诵读,突破字音、节奏与文意,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内容,夯实理解基础。
任务二:领悟一种智慧
聚焦语言品析,如从“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探析谢家文雅氛围;通过“撒盐派”与“柳絮派”辩论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意象文化(如柳絮象征才情)赏析比喻深意。最后讨论:谢太傅为何“大笑乐”却未直接评价?体会魏晋家庭教育的开放与智慧。
任务三:走进一部经典
拓展《世说新语》中“鹤立鸡群”“望梅止渴”等故事,组织学生分组研读并分享,感知魏晋名士的风度与智慧,激发经典阅读兴趣。
(三)作业设计与反思
作业布置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进行微剧本创作,补全谢家咏雪场景的对话、动作、神态,登台表演,评选“最佳编剧奖”,促进创造性转化。二是要求学生读一读《世说新语》,会一会魏晋名士,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虽然做到了有效衔接,但有些方面做得还存在不足。第一,文言词汇的系统性积累不足,对此可设计“古今词义对照表”。第二,学生思辨深度有限,需要增加“魏晋家风”背景资料的补充。针对以上不足,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可依托教研组力量开发“小初文言文衔接资源包”,整合经典篇目与助学工具。
结论
小初衔接的文言文教学应立足课标、尊重学情,通过“温故知新—能力跃升—文化共情”的三阶模式,帮助学生跨越学习断层。本文以《咏雪》与《杨氏之子》为例,证实了以《世说新语》为纽带的衔接实践可行性,为构建“一体化”文言文教学体系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刘义庆 . 世说新语 [M]. 中华书局 , 2011.
[3] 王宁 . 文言文教学的文化传承价值 [J]. 语文建设 , 2020(12).
[4] 郑桂华 . 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