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新教材赋能新教学

作者

吕珍

莎车县恰热克镇中学 邮编:844700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创新型人才逐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教育教学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实用型创新人才。本文围绕初中化学新教材探讨其特点与应用途径,分析新课程体系下化学教学创新方向。通过把握新教材特点明晰课程变革,聚焦新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设计,运用新教材资源提升教学效能三方面,为教师提供实践建议,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从应试向素质全面发展转变。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材;教学设计;资源应用

一、把握新教材特点,明晰化学课程变革

新版初中化学教材的修订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彰显学科特色与时代特点。教材体系构建更加科学合理,呈现螺旋式上升结构,基础知识点层层递进,既保证系统性又照顾学生认知规律。内容安排遵循由简至繁、由表及里原则,突破传统知识体系局限,强调概念形成过程与方法习得。课程目标定位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注重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态度养成。各章节知识脉络清晰,知识间联系更为紧密,有机融合思政元素,彰显育人价值。

实验设计更具开放性与探究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案例选取贴近生活实际,增强学习兴趣与实用性。每章配套习题设计体现层次性,基础练习与挑战思考并重,为不同学习水平学生提供适切练习机会。教材编排版面活泼新颖,图文配置合理,直观形象展示抽象概念。学科融合意识增强,与物理、生物等学科知识点自然衔接,促进学科间整合学习。

二、聚焦新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设计路径

基于新教材的特点,教学设计需创新理念与方法,注重学生主体性与课堂高效性。课前准备环节应精读教材,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把握重难点,了解学情,制定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设定应遵循三维目标整合原则,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形成明确具体可评价目标体系。课堂导入环节可灵活运用教材提供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思考。知识讲解应遵循教材逻辑,但不囿于教材,根据具体班级情况适当调整内容深度与广度。化学概念引入应尊重认知规律,从具体实例引导抽象概念形成,注重概念间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实验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特色,可采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规律,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教学方法选择应灵活多样,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法、项目学习法等根据内容特点合理应用。习题设计应分层次进行,基础巩固与能力提升并重,注重学习迁移与应用。

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为例,新教材设计体现探究导向与能力培养特色。此单元教学设计可从情境创设入手,巧设金属为何能作电线材料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金属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关系。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探究、问题驱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镁、铝、铁、铜等金属与氧气、盐酸反应现象对比,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培养观察能力与规律总结能力。实验设计采用微型化学实验方式,既节约试剂又能让每位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记录环节设计结构化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关注反应现象、反应快慢、产物等关键信息。概念构建环节通过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自主归纳金属化学性质共性与差异性,教师适时引导,避免简单灌输。知识拓展环节引入金属腐蚀与防护实际应用案例,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习兴趣与应用意识。电化学基础知识引入采用类比法,借助水流电流类比帮助理解抽象概念。课堂练习设计体现梯度性,从基础概念识记到复杂情境应用逐步深入。在学科融合视角下,结合物理学科电路知识,解释金属导电性原理,构建学科间知识联系。课后作业设计包含实践探究任务调查家庭中常见金属制品锈蚀情况并分析原因,培养观察力与分析能力。教学评价采用多元方式,实验操作、小组合作、概念理解等多维度评价学生表现。通过此单元教学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金属化学性质的基础知识,更形成探究能力与科学思维方法,体现新教材赋能新教学实质内涵。

三、运用新教材资源,提升化学教学效能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配套资源包中各类资源,包括教师用书、习题集、实验指导等,深入理解编者意图。数字化资源应用方面,教师应该借助课件、微课、实验视频等直观展示抽象概念或危险实验,增强课堂直观性与安全性。通过慕课平台拓展学习空间,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虚拟仿真实验室资源可弥补实验条件限制,让学生体验难以实现实验。微课资源可用于知识点精讲,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智慧学习平台可实现学情分析,为精准教学提供支持。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教师应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试题库、实验库、案例库等,形成可持续使用资源体系。学科实验室资源开发利用应注重安全前提下最大化使用效率,开发微型实验,节约资源同时增加学生实验机会。

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常见的盐教学为例,资源运用可显著提升教学效能。此单元教学可综合利用实物资源、数字资源与社会资源,构建立体化学习环境。首先,实物资源方面准备常见盐类实物标本,如氯化钠、碳酸钙、硫酸铜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盐类外观特征,增强感性认识。实验资源运用中,巧用微型实验盒进行盐类溶解性探究,每组学生配备不同盐类,探究温度、搅拌对溶解度影响,形成探究意识。图像资源应用上,精选各类盐晶体微观结构图,辅助学生理解晶体结构与性质关系。视频资源选择上采用工业制盐过程视频,展示化学与工业生产联系。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应用于危险性实验,如氯化铵受热分解实验,既保证安全又能观察完整实验过程。智能测评系统应用于课前诊断与课后评价,实现精准教学。社会资源引入方面,组织走进盐场虚拟参观活动,了解海盐提取工艺。互联网资源利用上,引导学生通过科普网站查询不同盐类应用场景,拓展知识面。教师资源库资源应用上,利用优秀微课资源辅助讲解难点内容如电离平衡概念。学生自制资源方面,引导学生制作家庭中常见的盐类手册,增强应用意识。通过多元资源整合应用,学生不仅系统掌握常见盐性质与应用知识,更形成资源获取与利用能力,体现新时代学习方式转变,真正实现新教材资源赋能新教学效果。

结论:初中化学新教材为教学改革提供新契机,教师应深入理解把握新教材特点,紧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创新教学设计,整合运用多元资源。通过教材特点分析明确课程变革方向,基于教材内容创新教学设计路径,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提升教学效能,实现教材与教学深度融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让新教材真正赋能新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化学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为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益珍. 推进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使用的实践与探索[J]. 文渊(中学版),2021(4):971.

[2] 郭丹. 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中实践题的研究[D]. 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