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教育中榜样示范的力量与策略
李康凤
吴川市樟铺初级中学 邮编:524500
摘要:本文聚焦初中德育教育中榜样示范教学模式,探究其内在力量及实践价值。文章从把握榜样示范基础作用、优化实施路径以及拓展应用策略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挖掘榜样示范教学活动潜能,提升初中德育实效性。研究表明,榜样示范通过情感引导、行为引领、价值观塑造等途径影响学生道德发展,而多元榜样选择、过程性评价机制、家校社协同机制等策略能够增强榜样示范效果,进而助力青少年健全人格形成与道德素养提升。
关键词:榜样示范;德育教育;实施路径
引言:榜样示范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手段,在初中生道德品格培养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其道德认知、情感、行为特点决定了榜样示范教育重要性。榜样具有生动形象、情感感染力强、易于模仿等特点,能够满足青少年期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弥补传统说教式德育局限性。探索榜样示范在初中德育中应用机制与实施策略,既是提升德育实效性现实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把握力量,明晰榜样示范在德育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榜样示范通过具体可感人物形象或事迹展现,以间接性经验传递方式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其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榜样示范能够触发学生情感共鸣,建立起心理认同基础。初中生因年龄特点容易受到情感因素影响,当榜样人物具备亲和力与感染力时,学生会自然形成情感联结,产生崇敬、向往等积极情绪,这种情感认同成为内化道德价值前提条件。榜样示范提供了具体行为模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行为习惯。榜样通过具体事例展现出来行为规范与处事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取行为指引,进而模仿、内化并形成自身行为模式。当榜样行为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一致时,学生便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认同这些价值观念。榜样示范激发学生自我超越动力,促进自主道德发展。优秀榜样往往展现出坚韧品格与进取精神,学生在认同与模仿过程中不仅学习具体行为,更会受到积极人生态度感染,产生自我提升与超越愿望。
这种内生动力促使学生主动调整行为,自觉践行道德规范。此外,榜样示范还能够创设道德环境氛围,形成集体示范效应。当班级或学校层面形成学习榜样良好风气时,会产生群体示范效应,使榜样价值观念在校园文化中得到强化与延伸。通过榜样示范,道德规范不再是抽象说教,而转变为生动事例与鲜活形象,使学生在情感认同基础上主动内化道德观念,实现从他律到自律转变。这种基于榜样示范道德内化过程,比单纯灌输与说教更具持久性与稳定性,能够真正实现德育价值观念内化为学生思想品德。
二、深化实践,优化榜样示范在德育教育中的实施路径
教师应当构建多元榜样资源库,实现榜样类型多样化。传统的德育常局限于历史英雄或伟人事迹,虽具示范性但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身边榜样、同伴榜样因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往往能产生更直接影响。因此应建立包含历史名人、本地能人、身边榜样等不同类型资源库尤其注重挖掘乡村教师、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者等农村特色榜样人物,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层面找到情感共鸣点与学习对象。创新榜样示范教学方式,增强学生主体参与度。传统榜样教育常采用讲述式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优化路径应转变为体验式学习模式,如组织学生自主收集本地榜样材料、开展乡村榜样事迹分享会、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与交流中感受榜样精神。同时,充分利用农村学校现有条件,通过广播站、手抄报等传统媒介以校园故事会等简易方式展示榜样事迹,使榜样示范更加生动形象。
榜样教育效果往往呈现高原现象,即学生在接触榜样事迹后产生短暂情感波动,持续转化为行动。针对这一问题,首先,教师应开展跟踪指导等,帮助学生将情感体验转化为具体行动。其次,学校应与家庭、乡村社区建立紧密联系,共同营造榜样示范育人环境。如邀请村中老人讲述本村历史人物故事,组织学生参与村庄优秀人物采访,或邀请在外发展有成就的乡贤返校分享充分利用乡村特有人文资源,拓展榜样教育空间,增强榜样示范实效性。最后,构建科学评价机制,促进榜样示范内化。建立包含自评、互评、师评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认知理解与行为表现等方面变化,通过即时反馈与持续激励巩固榜样示范教育成效。
三、创新方法,拓展榜样示范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针对农村初中生德育的实际需求,榜样示范应用策略需更具针对性与实用性。学生因个体差异而呈现出不同道德发展水平,应建立分层榜样示范体系,设置基础性榜样与发展性榜样,使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阶段的学习对象。基础性榜样可聚焦本校学习优秀、行为规范的学生典型;发展性榜样则可选择具有奋斗精神、回报家乡的优秀毕业生或乡村致富带头人。这种分层策略既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又能激发他们对未来的向往与规划。构建榜样示范生活化教学模式,增强教育感染力。将榜样示范融入农村学生日常生活情境中,如通过农事活动、乡村节日、民俗文化等场景,引导学生发现传统美德与榜样品格。
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学生成为家庭榜样示范传播者。农村学生家长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可通过学生向家长分享所学榜样事迹,带动家庭成员共同学习,形成良好家风,同时增强学生责任感与榜样认同感。此外,实施一月一榜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常态化榜样示范机制。每月围绕一个德育主题,如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等,选取相应榜样进行宣传展示,通过晨会分享、主题班会、故事比赛等形式,营造浓厚榜样学习氛围。最后,构建榜样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学习榜样历程与成长变化。教师指导学生建立个人成长记录册,定期记录自己学习榜样的心得体会、行动计划与实践成果形成可视化成长轨迹。通过这些接地气、可操作的应用策略,使榜样示范教育真正融入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与生活,发挥持久育人效果。
结论:榜样示范作为初中德育重要手段,通过情感引导、行为示范、价值观塑造等途径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从基础作用、实施路径与应用策略三方面探索榜样示范在初中德育中有效运用方法。研究表明,构建多元榜样资源库、创新教学方式、注重过程性引导、建立协同机制是优化榜样示范实施路径关键;而分层递进策略、情境化教学模式以及项目化学习策略以及生态化育人体系则是拓展榜样示范应用效果重要途径。未来榜样示范德育实践应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进一步探索符合时代特征与学生成长规律教育方式,真正发挥榜样示范在初中德育中独特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公哲. 初中校园电视台利用榜样示范法开展德育工作的实践研究[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8):979-980.
[2] 方健宁. 以德服人以诚取信--谈初中班主任的德育示范性工作方法[J]. 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7):144-144.
[3] 吴敏. 提高初中德育有效性的实践策略[J]. 科学咨询,2020(3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