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方法探析
王阳
大石桥市北街小学 115100
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法能有效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评价进行分析,探讨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方法,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评价方法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之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评价方式,创新评价内容,改进评价主体,是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内涵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1]。这四个维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完整内涵。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应该围绕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展开,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文化素养的评价。这就要求教学评价不能仅停留在对知识的考查上,更要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二、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教学评价要全面考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既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引导。评价要尽可能覆盖语文学习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形成全面、立体的评价体系。片面追求分数和考试成绩,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均衡发展,只有建立全面的评价机制,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发展性原则
教学评价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起点,制定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适合其学习需求的评价标准。评价要突出进步性和发展性,引导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进步,努力提升。评价不应是对学生的甄别和筛选,更不是简单的分数排名,而是要成为帮助每一位学生更好成长、鼓励学生不断进取的助推器,从而实现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推动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2]。
(三)多元性原则
教学评价要改变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单一评价模式,建立多元评价机制。要发挥教师、学生、家长等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形成评价合力,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不同评价主体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能够互为补充,相互印证,有利于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找准今后的努力方向。
三、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策略
下面以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课为例,探讨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策略:
(一)聚焦语言建构与运用,开展朗读背诵等语言实践活动
在《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朗读、背诵等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感知语言。可以组织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如"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啊!织织,织,织啊!"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感,积累优美词句。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背诵课文片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在朗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语感,评价学生对语言的领悟和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二)关注思维发展与提升,设置开放性问题训练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不仅要积累知识,更要发展思维。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和探究。如在教学《乡下人家》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分别描绘了乡村哪几个季节的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课文内容,抓住重点,理清文章脉络。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分析、综合、概括等多种思维方式,去加工、整合课文信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表现,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升思维品质。
(三)重视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语文学习要重视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提升审美素养。教学《乡下人家》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如“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纺织娘比作会唱歌的姑娘,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拟人手法的巧妙和语言的优美。另外,作者在描写乡村景致时善用比喻,如将乡下人家在夏日傍晚吃饭的景象比作"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让美好的乡村景象跃然纸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比喻的贴切性,评价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鉴赏能力,唤起学生对美的感悟。
(四)突出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领会传统文化精髓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要重视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乡下人家》一课描绘了我国传统农耕生活的景象,展现了勤俭节约、尊重自然的优良美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乡下人家总爱在房前屋后种瓜、种花、养鸡鸭?这些习俗对当时的农民有什么意义?学生通过分析、领悟,能够感受到勤俭持家的生活哲学,感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朴素道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涵养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同时,要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帮助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结语: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应坚持全面性、发展性、多元性原则,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设计评价内容,灵活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将评价融入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助力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价理念,不断更新评价观念,优化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沈霞.从核心素养出发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J].教育,2024,(13):113-115.
[2]邹华权.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策略[J].教育,2024,(16):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