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

赖小霞

云浮市第一中学 广东云浮 527300

摘要:在体教融合的深入推进下,中学体育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本文基于政策导向与现实需求,系统探讨体育教学如何有效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研究发现,当前体育教学仍存在目标偏离、课程内容单一、评价体系滞后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机制等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不仅丰富了体育教育理论,也为一线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方案,对推动体教融合的深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体教融合;中学体育;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引言

近年来,体教融合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核心在于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核心素养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关键指标,涵盖了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多维能力。然而,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仍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倾向,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如何将核心素养有效融入体育教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体教融合的政策要求,结合体育学科特点,探索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路径,旨在为体育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一、体教融合与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关联

1.1 体教融合的政策背景与教育价值

体教融合是国家近年来推动体育与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2020年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体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体教融合不仅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更强调通过体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教育价值在于打破传统体育教学的单一技能训练模式,转而构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型体育教育体系。

1.2 核心素养的概念框架与体育学科的结合点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大维度。体育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如通过团队运动强化社会责任感,通过体能训练提升意志品质,通过竞赛活动培养规则意识。具体而言,体育教学可以与核心素养的“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要素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综合素质。

1.3 体教融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作用

体教融合为体育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从单一的课程教学转向多元化的素养培育。一方面,体教融合政策鼓励学校引入社会资源,如专业教练、体育俱乐部等,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它强调体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进一步强化了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研究表明,体教融合模式下的体育教学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2.1 当前体育教学目标的定位偏差

尽管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但许多中学仍将体育教学目标局限于技能传授和体质测试达标。部分学校过分强调竞技成绩,导致体育课变成少数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场,而普通学生的参与度与兴趣被忽视。这种目标偏差使得体育教学难以真正发挥素养培育的功能,亟需从 “应试体育” 向 “素养体育” 转型。这种定位偏差还导致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单一化,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使得体育教学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无法适应新时代教育对全面育人的要求。

2.2 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要求的脱节

目前,中学体育课程内容多以传统项目(如田径、篮球、足球)为主,缺乏与现代生活需求相适应的新兴运动(如攀岩、飞盘等)。此外,课程设计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导向,难以激发学习主动性。核心素养强调个性化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而现有课程体系尚未有效融入这些要素,导致教学效果受限。同时,传统课程内容对体育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未能引导学生理解体育精神的深层价值,无法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终身热爱,与核心素养中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和体育品德塑造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2.3 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传统的体育评价以量化指标(如跑步速度、跳远距离)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进步过程、参与态度和团队贡献等软性素养。这种单一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甚至可能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构建兼顾技能、态度、合作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此外,传统评价缺乏动态跟踪与反馈机制,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无法为教学改进提供有效依据,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提升和个性化发展。

三、体教融合背景下核心素养培养的优化路径

3.1 重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体育课程体系

学校应结合学生发展需求,设计模块化、分层化的体育课程。例如,基础模块侧重体质健康,拓展模块引入新兴运动,特色模块结合地域文化(如武术、龙舟等)。同时,可开设 “体育 + 学科” 融合课程,如 “体育与心理健康”“运动中的物理原理”,增强学科交叉性。在此基础上,还需注重课程的连贯性与递进性,从初中到高中形成系统的核心素养培育链条,让学生在不同阶段逐步深化对体育的认知与实践能力,使体育课程真正成为核心素养培育的有力载体。

3.2 创新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

采用项目式学习(PBL)、情境教学法等,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解决问题。例如,通过组织校园体育赛事,学生自主策划、执行和总结,培养领导力与协作能力。此外,利用智能设备(如运动手环)实时反馈数据,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还可以引入游戏化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打破传统课堂的束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同时,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全方位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3.3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反馈机制

引入 “过程性评价 + 增值性评价” 模式,关注学生的进步幅度与努力程度。可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并纳入 “运动精神”“团队贡献” 等软性指标。同时,利用数字化平台记录学生成长档案,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进一步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建立定期的评价结果沟通与分析制度,教师根据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也能通过评价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明确改进方向。此外,鼓励家长参与评价过程,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共同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结论

体教融合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系统性设计与实践创新。本文通过分析现状问题,提出课程重构、方法创新、评价优化三大路径,强调体育教学应从单一技能训练转向综合素质培育。未来,学校需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师资培训,推动体育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同时,政策层面应提供更多支持,如完善体育设施、鼓励校企合作等。只有通过多方协同,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育的育人价值,培养出兼具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学俊.体教融合背景下浙江省丽水市中学体育教学优化路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4.

[2]尹博文,全海英.“体教融合”背景下提升初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路径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2,38(12):37-41.

[3]黄志,江锦玲,李开腾.体教融合背景下关于中学体育教学的研究[J].体育视野,2022,(07):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