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高中阶段留守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作者

欧阳旭祥

汝城县第一中学424100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高中阶段心理健康现状,聚焦三大核心问题:情感缺失、自我认同困惑与学业压力过大。通过分析家庭关爱缺位、社会支持不足及教育资源失衡等原因,揭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机制。长期分离使青少年产生复杂情感反应,而农村环境中有限支持系统与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加剧这一现象。解决问题需多方协同,构建完善关爱体系,促进农村留守高中生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留守高中生;心理问题;情感缺失

一、农村留守儿童高中阶段情感缺失的心理问题及家庭关爱缺位的深层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高中阶段普遍面临情感缺失问题,表现为情绪易波动、孤独感强烈且亲密关系建立困难。留守经历延续至高中阶段青少年往往缺乏安全感,易产生焦虑与抑郁情绪,尤其在面对生活重大变化或压力事件时表现尤为明显。这类青少年习惯性压抑情感需求,鲜少主动向他人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形成封闭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青春期正值情感发展关键期,此阶段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将影响其人格健全发展。留守高中生因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稳定情感依附对象,无法获得及时有效情感支持与回应,致使其心理防御机制过度激活,形成情感麻木或过度敏感状态。

家庭关爱缺位构成情感缺失问题深层原因。父母外出务工导致物理距离阻隔,即使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联系,也难以替代面对面交流带来情感温度与即时性。现代通讯技术虽然便捷,却难以弥补肢体接触缺失导致亲密感下降,特别高中阶段青少年面临升学选择等重大人生决策时刻,更需父母实质性陪伴与指导。隔代抚养模式下,祖辈照顾者因年龄代沟、教育理念差异,往往仅关注基本生活需要而忽视心理需求关怀。祖辈普遍认为养活就好,缺乏情感表达意识与能力,无法满足高中生复杂情感需求。部分留守家庭长期分离导致亲子关系疏远,即使假期团聚也因彼此生活轨迹差异而难以建立深层情感连接。农村文化背景下,情感表达往往含蓄隐晦,父母更注重物质供给而非精神关怀,认为挣钱养家即为爱表现,忽视高中阶段青少年渴望理解、认同与情感互动特殊需求。

二、农村留守儿童高中阶段自我认同的心理问题及社会支持不足的现实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进入高中阶段面临严峻的自我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身份困惑、价值观混乱及归属感缺失。青春期本就是自我寻找关键时期,而留守经历使这一过程更加复杂化。留守高中生常因家庭结构不完整而产生根源性困惑,难以通过父母互动建立稳定自我概念,导致身份定位模糊。他们在校园内外常常感到与众不同,既无法完全融入同龄群体,又难以从家庭获取认同感,处于心理边缘状态。此外,农村留守高中生常在城乡文化冲突中挣扎,一方面接触现代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受传统乡土文化影响,内心价值体系矛盾冲突。这种自我认同困境直接影响其人生规划与目标设定,许多学生对未来迷茫,缺乏明确发展方向与动力。

社会支持不足构成自我认同问题现实原因。从学校层面看,现有的教育体系过度关注学业成绩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班级规模大、师资力量有限导致教师难以针对留守学生提供个性化关注与指导。许多农村高中缺乏专业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教师,无法满足留守学生心理支持需求。从社区层面看,农村地区普遍缺乏青少年活动中心、心理服务站等支持场所,社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无法为留守高中生提供稳定社会支持网络。农村社区普遍缺乏志愿服务组织与专业社工介入,留守青少年难以获得持续性关爱与指导。从同伴层面看,留守经历可能导致部分高中生社交技能欠缺,难以建立深度友谊关系,同伴支持系统薄弱。从媒体环境看,主流媒体对留守儿童报道多集中低龄段,忽视高中阶段特殊需求,社会关注度不足,公共政策支持力度有限。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社会支持匮乏现状,使农村留守高中生在自我认同形成过程中缺乏必要引导与支撑。

三、农村留守儿童高中阶段学业压力的心理问题及教育资源失衡的结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高中阶段普遍承受过重学业压力,表现为学习焦虑严重、心理负担过重且应对能力不足。高中阶段本就面临升学考试压力,而留守背景学生因家庭期望集中于学业成就,往往背负更多心理重担。父母通常将子女教育视为家庭跨越阶层唯一途径,期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这种期望转化为无形压力施加于青少年心理。留守高中生普遍存在学习自信心不足问题,学业困难时缺乏及时指导与鼓励,容易产生挫折感与无力感。他们因缺少家庭学习氛围与监督,自律能力参差不齐,面对繁重学业任务时常感无所适从。留守高中生心理韧性普遍较低,面对学业挫折时更易产生消极情绪反应,严重影响学习效能与心理健康。

教育资源失衡构成学业压力问题结构性原因。首先,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现象依然突出,农村高中普遍面临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课程资源有限等问题。优质教师流向城市学校趋势明显,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性缺失,特别是缺少专业性强科目教师,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其次,教育支持系统不完善,农村高中普遍缺乏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开展个性化辅导机制,难以满足不同学习基础学生需求。农村家庭学习环境普遍简陋,缺乏必要学习资料与工具,无法提供良好学习条件。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应试教育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忽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培养。许多农村高中仍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缺乏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视角,加剧留守学生心理压力。最后,留守家庭教育资源严重缺乏,父母因长期不在身边无法提供学习指导,祖辈文化水平有限难以胜任辅导角色。这种结构性教育资源失衡直接导致农村留守高中生面临更为严峻学业挑战,承受过度心理压力。

结论:农村留守儿童高中阶段心理问题具有复杂性与多元性,情感缺失、自我认同困境与学业压力构成三大核心问题,背后原因分别为家庭关爱缺位、社会支持不足与教育资源失衡。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留守高中生心理健康全面发展。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需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多维度支持网络,加强家校联动,建立专业心理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关爱机制,推动教育公平。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应提升公众对高中阶段留守儿童关注度,促进相关政策完善与资源投入。

参考文献

[1] 戴亚男. 广元市昭化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D]. 四川:四川农业大学,2014.

[2] 阮征. 农村留守儿童升学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7.

[3] 吕蕾. 对农村留守高中生数学学习心理现状的调查与反思[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4(29):9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