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梦中的额吉》
张尔桐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巴拉贡学校 017423
教材分析
《梦中的额吉》是花城版三年级下册第4课的音乐,是一首内蒙古音乐,节奏优美,旋律动听、舒展,在跌宕起伏的音乐节奏中将学生带入蒙古草原,感受孩子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与眷恋之情。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感受音乐中温馨的情感,体会内蒙古音乐的特色,感受草原豪情,获得音乐素养与鉴赏能力的提升。
教学目标
1.掌握《梦中的额吉》旋律,学生可以自主演唱音乐。
2.理解内蒙古音乐的长调风格,懂得六声音阶的羽调式特色。
3.体会音乐中孩子对母亲的思念与依恋之情,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敬爱与爱戴情感。
4.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旋律美、情感美,培育美育素养与审美能力,强化学生艺术理念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音乐中的三度、四度、五度和声音程的演唱方式;可以跟随音乐节奏自主演唱;感知音乐传递的情感,获得音乐素养培育。
难点:自信、有感情的演唱音乐;掌握三度、四度、五度和声音程的演唱方式。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音乐导入
教师借助多媒体在导入环节播放音乐,引发学生关注与倾听,进而促使学生自主进入个音乐的意境,感知其中的情感和旋律。并展示“额吉”的蒙古语含义—妈妈,促使学生对音乐情感有初步理解。
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自主欣赏音乐,体会其中的旋律,初步感受音乐的情感,获得音乐节奏、旋律的初步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导入环节的音乐欣赏,促使学生自主进入旋律,初步感知和理解音乐中的情感及美育因素,获得对音乐的自主认知,为深度学习提供情感感悟基础。
学习旋律体验情感
1.音乐特点分析
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音乐的资料介绍,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创作理念、情感意境建立学习,为旋律、情感学习与把控奠定基础。
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资料对音乐的情感及创作理念进行初步理解,懂得蒙古音乐的特点,理解豪迈中的细腻情感,提高学生对蒙古音乐特点的知识储备。
2.旋律美育熏陶
(1)旋律感知
教师用多媒体再次播放音乐,引导学生细致聆听、感受音乐中的旋律特点,体会蒙古音乐特色。
首先,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切分节奏及附点节奏。
同时,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受切分节奏及附点节奏的特点,体会蒙古音乐的民族特色。
其次,利用多媒体开展三度音程和声练习。
在音乐欣赏中理解旋律与节奏特点。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蒙古草原、牧马驰骋、蒙古人民幸福生活的画面,加深学生对音乐节奏、旋律、意境的感知。之后引导学生自主练习节奏及旋律,对学习内容形成巩固练习。
(2)美育感悟
在学生初步掌握音乐旋律、节奏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旋律的感悟中表达自己感受的情感与思想,开展美育感悟。
首先,教师播放中国达人秀节目上蒙古族男孩——乌达木的演唱视频,让学生在旋律感受、情感理解中获得对音乐情感的深度体会,理解歌曲、旋律中的美育因素,获得审美熏陶。同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草原的农牧民生活场景,促使学生获得情境审美培育。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模仿乌达木的演唱过程,获得对情感的细致体验。同时引导其他学生对表演者进行评价,获得互动的音乐学习与表演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音乐中的情感元素,在小组中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看法和理解。学生普遍认为,音乐传递了蒙古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与尊重,表达一个孩子对妈妈的依赖。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跟随视频中的演唱内容学习歌曲,感知其中的情感及审美素养。同时细致感悟音乐旋律中的美育因素,促使学生获得对母亲的感恩思想与敬爱之情,强化情感审美熏陶。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音乐旋律、情感的学习与把控,促使学生从音乐整体旋律及情感角度获得美育熏陶,引导学生对蒙古音乐建立理解与初步感知,懂得蒙古音乐的特色,体会草原人民表达情感的方式。进而形成在旋律与情感领悟中培育学生音乐素养与节奏意识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借助音乐欣赏与感悟,引发学生体会孩子对母亲的依赖与眷恋,获得对母亲感恩与敬爱之情。
打拍练习掌握节奏
1.打拍子练习
教师为每个音乐小组发放一种小乐器,由小组的成员轮流使用小乐器演奏音乐,一方面培养学生节奏意识、旋律观念;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音乐旋律的把控,强化情感感悟。小组其他成员需要通过打拍子的方式一起练习节奏,感受节奏中的旋律特色,理解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底色。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节奏练习,轮流使用小乐器演奏音乐,获得对小乐器的音色、演奏特点的熟悉,进而强化旋律理解与情感体验。
2.节奏游戏
教师对教材中的音乐简谱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的用打拍子的方式演奏一组旋律,形成节奏游戏的体验模式。
A组:6 66633 2 - |7777 116 - |66 66 33 2 - |
B组: 5 5556 33 - |3 365 6 6· 5|5 65 32 2 - |
C组: 1 1 1153 3523·|6 - - - |3 3 3 3 6 - |
D组: 5·65 3 2 - |1 1 11 535· 2 3|6 - - - :|┃
由第一个小组演奏A组的旋律、节奏,之后第二组接着第一组的旋律演奏B组的节奏,依次类推,重复演奏4组旋律。形成音乐旋律接龙,进而在趣味化的节奏演奏中培养学生节奏意识、旋律认知,强化情感感悟。
设计意图:
通过开展打拍子练习、节奏游戏,让学生对音乐旋律与情感有深度体会,在学生实践体验与感悟中获得对蒙古音乐特色及情感表达的领悟,推动学生音乐素养、审美观念及艺术理念的培育。
四、小组竞赛整体感知
教师在学生把握音乐的旋律与情感后,开展小组竞赛模式,每个小组依据课本的旋律完整的演奏音乐、演唱歌曲,实现对《梦中的额吉》整体音乐的感知,获得情感刺激。
学生则开展小组配合机制,在共同协作与帮助下对音乐建立完整演奏过程,形成音乐整体感知与把控。
设计意图:
通过开展小组竞赛,促使学生在相互配合中建立集体意识,从整体角度认知和理解音乐,获得音乐素养及审美教育,推动学生对音乐情感的全面解读。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采用多种教育模式引发学生学习《梦中的额吉》音乐旋律及情感,促使学生在理论研究、实践参与中获得音乐素养培育,推动学生音乐艺术理念的萌发,对音乐研究兴趣的激发。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入更多游戏性教育环节,促使学生在游戏体验中形成对音乐旋律、歌词含义、音乐情感的理解与把控,提高学生音乐演唱和艺术表演能力。同时,借助游戏化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建立主动学习、实践参与的课堂体验,助推音乐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强化音乐核心素养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