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积极心理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作者

孙利新

无锡市八士中学

【摘要】学生的积极心理,特别是课堂教学的积极心理氛围,是促进自主学习的基础。在课堂上培养积极心理,必须用氛围和规则对学生施加正影响,搭建学生自信的成功体验舞台,打造错中学习的包容鼓励机制,构建一起行动的学习规则,激发课堂的学习主动氛围,促进学生集体前行,一起成长。

【关键字】积极心理人人能行  错中学习  一起前行

积极心理是学生能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力量,能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极具教育意义的生命活动。“生活教育”指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授文化知识和能力,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用积极心理形成的积极力量推动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学生,正处于逆反期,判断力和自控力还有待提高,学习易受外界的影响。课堂中呈现的积极心理对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学习活动影响尤其重要。积极心理,它既不来是老师的威严,也不是来自纪律的威严,压迫所有学生顺着老师的指明的目标和要求进行学习活动,而应是学生自身产生的学习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出现的学生集体学习“洪流”, 互相督促,互相鼓励,一起奔向学习的远方。

一、营造人人能行的积极心理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它能使人激情飞扬,是催人奋进的内在动力源。在课堂中自信的学生,容易产生兴奋,爆发激情,思维敏锐,光芒四射,精彩不断。

1、搭建“我能行”的成功体验舞台

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初中学生心目中的成功是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获得成功体验。课堂上,教师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各层次有典型性的多个学生在付出一定的努力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会激发所有学生的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能形成“我也想来体验”的踊跃氛围。

例1:初三化学课堂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题中,笔者为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物质这一重要概念。笔者让学生谈一谈什么是物质?甲同学“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笔者没有评价甲同学的答案,而是赞扬他声音的洪亮,答案中有自己的思考。乙同学“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笔者表扬有不同的视角。丙同学“物质是真实存在的,不管看不看得见,它不会凭空消失”,笔者表扬语言有哲学家的味道。每逢新知识的学习,笔者都会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已知或自己的看法判断,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先就对错进行评判,而把重点放在激励学生的发言,特别是能说出心中的想法上,努力让不同类的学生都能敢于尝试、敢于交流,激发思维,养成能说出心中所想的习惯。

例2:在进行《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学习时,笔者在黑板举了两列物质:矿泉水、空气、雪碧饮料;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先让学习层次较低的学生说出成分,后让较好的学生总结规律,再让更高层次的学生给出自己的定义。通过层层推进,用归纳法得出混合物纯净物的理解,达成教学目的,在实践中很多本身学习层次较差的学生也能说出精辟的结论。

2、保护“都能行”的积极心态

俗话说“一个人走,能走的更快。一群人走,才能走的更远。”学生间由于家庭背景不同而存在着个性的差异,有的学生敢于表现,有的则内向不愿表现;有的思维严谨,而有的毛糙简单;有的个性张扬,有的沉着冷静,这种差异正是互相平衡、和谐共进的活力保证。在课堂中,需要避免所有的活动被几个活跃分子抢先而使整体学习气势受到压制,为此,教师必须掌控活动节奏,平衡活动机会,创造多种学习活动让所有学生都拥有表现自己、获得肯定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学习竞答、尝试性实验等活动能有效促进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只有所有学生“都能行”,课堂的学习氛围才会感染所有学生,让学习之势携带全部学生不断前行。

二、打造错中学习的包容心理

“人孰能无过”,课堂上的学生言行总会出现各种错误,关键就在于教师和学生对于错误的态度。初中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萌动的敏感时期,课堂上教师的一些无意识的话语和动作,可能会触犯他们自尊而引发自我保护行为。课堂上的错误正是学习的契机,是生成性资源。对于这些资源,需要老师先仔细思考,把它转化成学习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例3:在判断“灯泡发光”是什么变化?学生大多数认为是化学变化。笔者没有先给出老师的答案,脸色扔保持笑容,也没有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任何批评,反而鼓励学生用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在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回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比较概念之间的不同,本质特征是什么?在分析“光”是否是物质?当场让学生关掉和开启日光灯,问“物质是不会随着开关的动作而消失的,光是否是物质呢?”学生最终得到一致的认识。

学生主体性学习,重点在于能激发他们畅所欲言,暴露他们的思维方式,教师应起到诊断、引导的作用。所以鼓励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一切课堂教学行为的重中之重。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错误,是他们思维过程的体现,教师应珍惜这种资源,加以适当引导,使得学习效果的更优化。

例4:课堂上教师在讲解洗发水的洗发原理时,有学生大声的说“飘柔”“海飞丝”“我洗头用海飞丝”等广告词,引发周围同学的哄笑,对于这种插嘴得不文明行为。笔者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悦,脸上仍笑着说“某同学对洗发水了解颇多,请你来说说洗发水、护发素的原理?使用注意事项?”鼓励该学生深入思考,把一起尴尬的课堂突发事件,化成了学习的契机。

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文明、不理智的言行,如果处理不当,会打断学习的氛围和进程。教师如果说一些偏激的话语,反而可能激发学生反感,引发冲突,如果视而不见,可能会引发学生下次继续推波助澜。面对课堂上的一些突发事件,如插嘴、做小动作、讲与学习无关的话等违反纪律的话,教师应迅速面对,机智的把走向歧路的学习进程引回学习进程,把这些突发事件转化为教育教学的资源,使学习大势冲破各种障碍。

三、构建一起前行的积极氛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的前提”,课堂上必须构建人人遵守的规则,让课堂学习井然有序,学生能自由畅想,畅所欲言。

1、尊重规则。上课前,教师先要整理自己的衣装,擦净讲台,再和学生庄重的互致问候;学生在发表见解时,不能粗暴打断,所有人要认真倾听;等他人讲完后才能轮着发言;对精彩、有独特的见解应用掌声进行鼓励。对于错误的回答,不能简单的进行评判,先要对于学生见解进行肯定,引导学生自己认识错误。这样的尊重能让学生从心底感受教师的大爱,从而把课堂变成自己的主场。

2、文明规则。上课用语文明,使用敬语,不能使用刺激性语调。对同学的回答,应先肯定正确的,再说要改进的。对于急需打断的话语,先说“对不起”。对于学生提供的帮助,要说“谢谢”等。文明能使课堂更有序,更现活力。

3、学习规则。学生在板演,其他学生应在纸上一起动笔;集体回答应整齐洪亮;养成笔记习惯,记录老师讲的重点难点,把课本上的重点画出来;订正要用红笔;个别回答应在思考后讲话,语言严谨缜密。对学习权威的见解要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即使有学生自己认识不够,产生错误的质疑,教师要设法肯定学生的行为和发言中有益的部分,是“为大家又创造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培养课堂的积极心理,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反思,课前深化预设,课中敏捷机智,课后及时反思。形成课堂学习的积极氛围,即能鼓动所有学生进行学习的氛围和规则,能激励学生进入学习角色,确保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自主学习,品尝自己学习的美味和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