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化传承视角下益阳古迹文化研究

作者

燕妮

湖南城市学院人文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00

摘要:益阳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一座中小城市,其城市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地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涵盖多元的宗教信仰、名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出发,探讨益阳古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并提出挖掘文物价值、创新保护手段等具体保护策略,旨在为益阳文化遗产的永续发展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文化传承;益阳古迹;文化研究

益阳的城市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特别是以资江沿岸十处古迹为代表的“益阳十景”文化。然而,目前地方文化古迹普遍面临物质空间日渐衰败、非物质文化传承不足、产业发展式微等多重困境。基于此,文章从“益阳十景”文化的挖掘、发展为载体,从古迹遗址概述、古迹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古迹特色文化资源6种开发类型促益阳城市文化快速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对建设“益山益水,益美益阳”文明新城市、加快乡村振兴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益阳十景”古迹遗址特色文化资源整理概述

益阳文化背景及古迹遗址特色文化资源整理概述

益阳之得名,据东汉时应劲说:“在益水之阳,当为县名。”大江资水经流益阳,被称为为“益水”。街市在江北向,故称益阳。益阳的名字,几千年来无论辖地如何变异频繁,也没有改易,这在我国地名中较为少见。城市文化中的“益阳十景”又被成为“资江十景”,因古迹遗址皆集中于资水河畔。史料记载明朝嘉庆三十年(1551年),益阳知县刘激与龙洲书院院长蒋道临为倡导益阳的文化气氛,率龙洲书院的学子们一道编辑考证了“资江十景诗”,随后将其绘成“资江十景图”,将诗、图一同刻在益阳龟台山上。从上至下分别是: 关濑惊湍,志溪帆落,会龙栖霞,裴亭云树,白鹿晚钟,庆洲渔唱,西湾春望,碧津晓渡,甘垒夜月,十洲分涨。这十景中,部分古景如今已踪迹全无;一些古景因人为破坏,景色不复当年;还有一些则历数百年风雨依然巍然挺立,引人探访。

关濑位于青龙洲、萝卜洲上游附近,是千里资江入洞庭湖的最后一道关险。关濑水面开阔,沙洲鳞次栉比,水流如万马奔腾,故有惊湍之名。史书《三国志》有载,甘宁随都督鲁肃镇守益水之阳,隔江与南岸的关羽相拒。一月黑风高夜,关羽率五千精兵,沿江来到了青龙洲,想从此处浅滩渡水突袭北岸吴军。青龙洲水域不深,但水流湍急且有旋涡,关羽五千人马涉江不可能毫无声响。对岸鲁肃闻听波涛声中有异响,令甘宁领军防止偷袭。甘宁自恃骁勇在江岸边宏声对鲁肃说:“羽闻吾咳必不敢渡,渡则擒之。”正在涉河的关羽闻听甘宁的咳声,对部下说:“此乃兴霸之言也。”遂不敢继续冒然渡江,领军退回南岸。此后便有“关云长单刀赴会”见鲁肃的后续故事。赴会地点正是青龙洲下游的碧津渡,即如今的益阳市大渡口。

志溪河汇入资江的一段水流湍急,河岸转曲,舟行至此都要落帆,这一景观叫“志溪帆落”。明朝嘉靖年(1551)益阳知县刘激写诗赞美:“资阳此景非常调,谁许名家擅画工?”如今水域少见帆船,取而代之的是往来穿梭机动船,志溪河也由于河床淤塞,不复有旧时的航运之景。资江江面已修建全新的大桥,不见落帆之景。

“晋朝古刹,沧海桑田存胜境;明代浮云,青山绿水隐名僧。”栖霞寺原名“宝泉寺”,是始建于东晋孝武帝(公元373年)的一座古刹,香火旺盛,名扬远近。在明代,建文帝朱允炆,因宫廷动乱,削发为僧,逃出南京,避难于吴、湘、滇、黔之间,曾隐居在宝泉寺内。寺旁古枫古樟虬枝百结,绿荫生雾,有诗云“峭绝龙峰倒夕阳,林梢时见紫霞光”,人称“会龙栖霞”。如今,栖霞寺所在的会龙山已为佛教文化公园。

“峭壁临江渚,登高仰昔贤;草亭空寂寂,云树尚依然。”明代罗允衡一首《咏裴公亭》使“裴亭云树”成为古今文人争相吟诗怀古之寄托。资江南岸裴公亭,临江水之滨,据青山之顶,地势高耸,风光秀丽,最初雅号“云树堂”。亭周围有亭台楼阁碑林长廊相衬,青葱树木相掩,内中还有数株百年古树。雨过初晴或山雨欲来,资江上有水气腾起,云遮雾绕,“裴亭云树”自明嘉靖年间便成为资江一景,古今文人咏裴公亭的诗词甚多,彰显着益阳的“文气”。

裴公亭西南数十步白鹿山麓,有唐元和年间所建古寺——白鹿禅寺,殿门楹联书“白鹿衔花,闻经听法;青猴献果,供佛养斋”,白鹿寺毗邻会龙山,距离资江一桥仅200余米。关于白鹿寺名的由来,流传着两个说法:一是源于神话故事,相传宋朝淳熙年间,益阳瘟疫横行,所有的郎中都束手无策,百姓和众僧每天都诵经为民祈福。一天,一只白鹿飞来,脚踏祥云,嘴衔草药。寺庙里的方丈拿草药熬成汤药给老百姓喝下,便治好了瘟疫,为感谢这只白鹿,将该寺命名为“白鹿寺”。而益阳民俗文化学者邓亚龙对白鹿寺的命名则提出了另一种看法,相传唐代裴休讲道于此,在诵经之时,一白鹿衔一枝花来倾听,此观点无论是庙碑记还是裴公亭皆可佐证。不论寺名从何而来,白鹿寺都陪伴益阳人祈福了千年,每当黄昏,白鹿寺内那口重逾千斤的大佛钟在资江边的落霞中声传数十里,响彻益阳古城。明代罗允衡有诗赞云:“山瞑日西沉,蒲牢吼梵音,隔江人误听,疑是老龙吟。”足见其壮美。

从“裴亭云树”往下行,跨过益阳资江一桥,江岸以东,便是“西湾春望”。所谓“西湾”,是指资水绕过鳊鱼山、会龙山等山脚后,由丛山峻岭一路蜿蜒走来正准备直冲洞庭湖时,来到突然开阔的河面,却被北边的堤岸突然阻挡,于是在河的南面形成一股回流,因而自古称此处为”西流湾”。纵目东望,雄伟壮丽的益阳三桥和二桥如两道彩虹飞架南北,龟台山似苍龙翘首,斗魁塔如仙翁临江,下游北岸三台塔若隐若现;回望西边,益阳一桥南端的“裴亭云树”便入视野之中。

过去,白鹿晚钟响过之后,资江渔火初亮,渔歌乍起。特别是庆洲一带,更为热闹,《水经注》云:“此县之左右,处处有深潭,渔者轻舟委浪,谣咏相和”足见资江渔歌的悠久历史。庆洲与上游的青龙洲等冲击洲不同,它是由一道长约一公里宽约三四十米且高于河床、却又低于水面的地壳自然形成的,至于何以为“庆洲”,历史上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庆洲与益阳话的“庆祝”同音,说这个洲上曾发生过许多值得庆祝的事:一次是明万历十五年(1587)冬,大旱,庆洲露出了水面,第二年益阳便发生了一件千古未有的喜事,城关学门口铜匠姚某之女被神宗皇帝选为妃子。另一次是明崇祯元年(1628),庆洲又露出水面,第二年龙洲书院学子谢锡贤在会试中成为益阳的第一个进士,回乡时,益阳城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庆仪式。因为这两桩喜事都发生在“庆洲露一拳”的时候,所以“庆洲”就这样口口相传叫开了。

碧津渡是益阳1700多年以来的主要渡口,古时“碧水萦回,津头柳柳荫,漫江碧透,位居要津”,故名“碧津”,是全区第一古渡。“一江烟雾不见人,但听碧津争晓渡。”每当烟雾茫茫,曙色朦胧之际,古老的街市或隐或现,好似掩映的旗幡,绵延的营垒。因地处驿道,“南连吴粵,北接豫雍”,自古,碧津渡就为商旅汇集之处。三国时,关羽与鲁肃在益阳隔江相峙。据传关羽“单刀赴会”,即经此渡,联吴抗曹,成就史上一段佳话。《吴志·鲁肃》中也曾记载:“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碧津始为义渡,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划归官渡;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将“民权轮船公司”等客货运输船只组织起来,成立了市航运局。小南门的“碧津义渡”向上移至100米处即现在的大渡口位置,南岸兴建了轮渡码头和候轮室。东南段的“碧津官渡”则完成了历史使命,不复存在。

甘垒夜月是益阳十景之九。甘,即甘宁,三国时期吴国水师提督,当年坐镇益阳与关羽抗衡的名将;垒,即用砖石堆垒起来的防御设施,甘垒即甘宁堆垒的防御工事,其地点就在资江南岸碧津晓渡之下游的铁铺岭上。相传,甘垒乃三国时吴将甘宁随鲁肃到益阳与关羽相拒时的屯兵之所。其地前扼资江,左临狮子山,后倚陆贾山,历来益阳为兵家所必争之地。明崇祯十六年十一月初(公元1643年)陕西农民起义军张献忠自武汉发兵,过湖南入川时,曾在此驻防。清咸丰二年十月底(公元1852年),太平天国攻长沙不克,渡湘江、克宁乡,抵益阳,也以此为军事据点,与提督向荣战此。关于这一军事遗迹,《水经注》和《益阳志》均有记载。这里要说明的是,这一防御工事在明嘉靖年间还在,经历了1300多年的风雨洗刷,而遗迹尚存。

十洲分涨,是压轴的一景。“十”,是数字,是十个洲子,而不是有文章所理解的是泛指。十个洲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分别是:黄花、华林、烟波、罗溪、刘公、清水、文星、龟鹿、玉皇、千家,均坐落于当年东关城外广阔的江面上。十洲的得名,乃明朝大学士赵贞吉“以其数合图而得名”。译成白话为:这十个洲子在益阳十景图中排名刚好也是第十,便统称“十洲”。

“益阳十景”古迹遗址特色文化资源分类

“益阳十景”古迹遗址特色文化资源可分为 四类:第一类是以“关濑惊湍”、“西湾春望”“十洲分涨”为代表的自然景观遗迹,第二类是以“会龙栖霞”、“裴亭云树”、“白鹿晚钟”为代表的在原来古迹遗址的基础上经过后期修复,现已成为宣传益阳文化的旅游景点;第三类是以“甘垒夜月”为代表的,只剩下一个土堆和一块石碑,述说着曾经的岁月;第四类是以“志溪帆落”、“庆洲渔唱”、“碧津晓渡”为代表的曾经发生过历史故事,但因种种原因,当时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已经无从知晓的遗址。

“益阳十景”古迹遗址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觉醒,即对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文化发展规律以及所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正确认识。民族觉醒建立在文化觉醒上,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的繁荣发展,而且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

“益阳十景”文化遗产丰富,地方政府注重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向外展现益阳文化的独特魅力。古迹遗址的保存时间有限,遭到破坏后无法修复,如果不能对其加以保护,必将使文化完整性遭到破坏,逐渐失去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丧失历史传承的责任担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但是受到商品经济趋利性的影响,传统文化逐渐失去纯真性。益阳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为当地区人民带来了增加收入的机会,同时对益阳文化的传承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旅游业的展对“益阳十景”古迹遗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造成了不利影响。如开发中过于重视经济利益,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出现了过分翻修或渲染文化古迹与历史事实和文化内涵的现象,同时也存在着对古迹遗址保护持久性弱等现象,使得“益阳十景”古迹文化无法引起人民重视,未能持续性发展。

“益阳十景”古迹遗址特色文化资源5种开发类型促益阳建设“益山益水 益美益阳”快速发展

“益阳十景”古迹遗址之中,与三国历史相关的古迹遗址有三处,目前正在翻新基础上对外开放的建筑遗迹有三处,此外,还有目前存在的自然景观两处,这八处的资源开发可以分为 5大类型。

(一)文学作品内容促益阳发展“文学之乡”精神

益阳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秀美的湖光山色,成就了益阳人民崇文尚义、通达超越的传世之风,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名人俊杰。从唐代诗僧齐己,到湖湘经世派第一人陶澍,从被人们誉为“三周一叶”的现代文化名人周扬、周立波、周谷城和叶紫,到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莫应丰,益阳一直是一个备受文化浸润、充满文学力量的地方。把古迹遗址的文化内容写成游记,不仅可以传授给受众知识,也可以作为旅游指南,让来益阳的游客通过阅读文本了解三国历史故事,读懂益阳。设立固定的讲坛类节目,讲三国古迹遗址文化、讲关羽文化,把益阳人民变成文化的代言人。

(二)影视作品内容促益阳建设“益山益水 益美益阳”

拍摄制作“益阳十景”渊源故事和益阳三国古迹遗址系列影视专题作品。精彩纷呈的三国历史为益阳留下了独具特色的三国文化。三国古迹遗址是益阳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濑惊湍”、“碧津晓渡”、“甘垒月夜”等满载历史故事的遗迹,通过现代技术可以还原历史典故,给游客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能推出一套系列的讲述三国古迹遗迹的宣传专题片,把零星分散、不利参观、不利讲解的遗址遗迹纳入系列作品,利用新媒体讲述三国故事,对益阳三国文化的传播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创产品内容促益阳建设“益山益水 益美益阳”

制作“益阳十景”古迹遗址画卷。以“资江十景诗”和“资江十景图”为原型,制作相关的诗集画卷、冰箱贴等文创产品,鼓励参观者凭空白画卷现场临摹建筑画像,或集章打卡,鼓励人们走进古迹、古籍,体验一把“文人骚客”的雅致与乐趣。

旅游内容促促益阳建设“益山益水 益美益阳”

开发乘船游资江赏十景、三国古迹遗址文化旅游路线。三国爱好者的目光都聚焦在这里。但是,当人们来到益阳后,往往产生失望之情。因为传说和历史与现状差别很大,满怀希望而来,带着失望而归。如果能把这些古迹遗址串联起来,规划成网状的旅游路线,定会给游客一种耳目一新的观光体验。

建设相关古迹主题建筑、公园促益阳建设“益山益水 益美益阳”

在古迹遗址的基础上进行复建,目前已有的成功案例为十洲公园的资源开发。在古迹遗址的基础上修建公园,可以与拍摄系列影视专题片宣传三国文化相互呼应。一个是视音频传播,一个是实物载体传播,两者相辅相成,可以提升古迹遗址的知名度,增加游客量,对古迹遗址所在乡村的经济发展可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是精准扶贫、共同致富的好方法。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内核动力。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高度认可的坚定信念,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落实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益阳十景”文化具有深渊历史内涵和独特魅力。特别是三国古迹遗址资源弥足珍贵,对其传承和保护进行研究,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应有之意。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更持久的力量。经历风雨变迁之后,“益阳十景”已不可遍指,然放怀今昔,两间浩气足以摄,万古心胸无边拓。昨日之益阳,以其浑然天成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吸引古人寻访探幽;今日之益阳,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招徕四海宾朋度假观光。回望资江十景,蕴藏在那些长河富水、碑文凿壁、院墙瓦落背后的古景虽渐渐剥落,但古人的深远意境、悠久韵味和博大胸怀却不会被遗忘。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益阳建设“益山益水 益美益阳”的步伐会越来越快,一个美丽、智造、宜居的新益阳即将出现。

参考文献:

[1]白荣荣.文化基因视角下的拉萨八廓历史街区保护传承策略研究[D].西安建 筑科技大学,2023.DOI:10.27393/d.cnki.gxazu.2023.000348

[2]刘杨.益阳地域文化符号的整理与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0,(12):71-72.

[3]胡瑶瑶,陈若兰,方程等.遗址保护中文化价值分类及其传递途径——以益阳市兔子山为例[J].福建建筑,2018,(04):28-31.

[4]文大山,莫晓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探析——以湖南省益阳市为例 [J].长沙大学学报,2013,27(03):45-47.

[5]易永卿.近代益阳城市文化探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03):12-19.

基金项目:2024年度益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文化基因视角下的“益阳十景”保护传承策略研究”(编号J0616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