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项目智慧平台建设中电力工程数据的整合与应用分析
方炜玮
皖能合肥发电有限公司,230041
摘要:随着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电力工程数据的高效整合与应用成为智慧平台建设的关键环节。本文围绕新能源项目智慧化转型需求,系统分析电力工程数据的多源异构特征,提出基于分布式架构的数据整合机制,探索其在能源调度优化、设备状态监测及决策支持等场景中的应用路径。研究表明,通过构建标准化数据治理体系与智能化分析模型,可有效提升新能源项目的运行效率与稳定性,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智慧平台;数据整合;电力工程;新能源项目
一、电力工程数据整合机制构建
(一)多源异构数据采集框架
新能源项目电力工程数据整合面临多维度挑战:其一,设备类型涵盖光伏逆变器、风力发电机、储能系统等数十类主体,需兼容Modbus、IEC 104、DNP3等20余种工业协议;其二,数据采集频率跨度大,从秒级气象监测到毫秒级电压波动记录并存;其三,地理分布复杂,陆上风电与海上平台需差异化通信方案。[1]
感知层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部署具备边缘计算能力的智能终端。针对光伏阵列,集成红外热成像传感器与IV曲线扫描模块,实现组件级功率衰减退化监测;对于风力发电机,在塔基、机舱、叶片等关键点位布置振动传感器组,通过小波变换算法提取齿轮箱高频振动特征。边缘节点内置数据预处理单元,利用滑动窗口技术对原始信号进行降噪压缩,减少70%无效数据传输。通信层构建“5G+光纤+卫星”立体传输网络。陆上场景采用5G URLL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切片技术,确保SCADA系统控制指令传输时延<20ms;海上风电平台部署微波中继站与北斗短报文双通道冗余链路,解决海洋环境信号衰减问题。传输协议栈设计遵循IEC 62351安全标准,采用报文加密与流量混淆技术抵御网络攻击。
(二)数据清洗与标准化处理
电力工程数据治理需破解三大难题:设备厂商私有协议导致语义歧义、采样频率差异引发时序错位、异常数据干扰分析模型准确性。为此构建四层治理体系:
基础层实施数据质量动态评估,开发基于滑动t检验的异常检测算法,识别电压骤降、频率越限等电网暂态事件。针对光伏组串电流失衡问题,采用孤立森林算法定位故障支路,检测准确率达92%以上。
语义层建立电力工程本体库,涵盖设备、参数、工况等8个核心概念域。通过OWL属性约束实现“南瑞继保PCS-9611A装置”与“许继电气WFB-800系统”中同义参数的自动归并,消除因命名差异导致的数据冗余。开发语义映射引擎,将非结构化运维日志中的自然语言描述(如“主变油温过高”)转换为标准化状态编码。转换层设计智能适配器组件库,包含协议解析、量纲转换、时序对齐三大功能模块。针对风电功率预测数据与SCADA采样频率不匹配问题,采用三次样条插值算法重构时间序列;开发电参量自适应转换器,自动识别电压单位(kV/V)并统一转换为标幺值体系。管理层可构建数据血缘追踪系统,记录每个数据字段从采集端到应用端的完整加工路径。[2]
(三)分布式存储架构设计
新型存储体系需满足三方面需求:高频实时数据亚秒级响应、历史数据低成本长期归档、多维度关联查询高效执行。采用分级存储策略实现性能与成本的平衡:
边缘存储层部署具备本地持久化能力的RTDB(实时数据库),采用环形缓冲区技术存储最近15分钟数据。针对风机变桨系统等关键设备,设计写入优先级队列,确保控制指令数据优先存储,时延控制在5ms以内。区域存储层选用时序数据库集群,采用列式存储与数据分片技术。单个节点承载200万测点数据写入,支持按设备类型自动分表存储。开发时空联合索引引擎,支持“2024Q1华东区域光伏逆变器效率”等复杂条件组合查询,响应时间<1秒。中心存储层构建湖仓一体架构,历史数据经Parquet列式压缩后存入对象存储,压缩比达到1:8。开发智能冷热数据识别模型,基于访问频率、业务关联度等12个特征,自动迁移低频数据至蓝光存储介质,年存储成本降低35%。
二、电力工程数据的典型应用场景
(一)全景监测与故障预警
电力工程数据的全景监测体系需解决设备异构感知、多源数据融合与故障模式识别三大核心问题。在风机健康度评估领域,构建涵盖振动烈度、润滑油金属颗粒浓度、偏航对风误差等23项指标的动态评分模型,采用GRU神经网络对主轴轴向振动信号进行时频域特征提取,通过小波包分解技术分离齿轮箱啮合频率异常分量,实现早期点蚀故障的精准辨识。光伏组件清洁度监测系统集成可见光-热红外双光谱无人机巡检数据,开发基于YOLOv5的灰尘覆盖面积识别算法,结合倾角修正后的辐照度衰减模型,生成清洗优先级三维热力图,指导运维人员按区域实施差异化清洗。[3]
变电站数字孪生系统依托BIM模型构建电气连接拓扑,实时映射断路器机械特性(分合闸速度、触头行程)与SF6气体密度数据。开发基于Petri网的故障推理引擎,当检测到绝缘气体压力低于阈值时,自动触发相邻间隔保护闭锁逻辑,同步推送故障点坐标至移动终端,形成“监测-诊断-处置”闭环管理。系统在华东某500kV枢纽站的应用表明,单相接地故障的平均定位时间由8分钟缩短至2分47秒,误动率下降至0.3%以下。
(二)多能互补调度优化
风光功率预测精度提升需突破气象不确定性建模与历史数据表征瓶颈。采用Attention-LSTM混合模型构建多维特征提取网络,将数值天气预报(NWP)的辐照度、云量数据与光伏阵列历史出力序列进行时空注意力权重分配,通过门控机制筛选关键特征,使72小时短期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降至4.2%。在含储能、燃机与可中断负荷的微电网中,设计基于纳什议价博弈的多主体协调机制,建立以综合能效最大化为目标的分布式优化模型,采用交替方向乘子法(ADMM)求解各单元出力计划,以确保隐私数据不出域的前提下达成全局最优。
(三)虚拟电厂运营支撑
分布式资源聚合需破解海量异构终端通信协议不兼容与响应特性差异难题。开发基于改进谱聚类算法的资源分组技术,依据光伏逆变器响应延时、储能SOC调节速率等6项特征参数,将5.8万个分布式单元划分为153个等效虚拟机组,聚合容量误差控制在±1.5MW以内。绿电交易平台采用Hyperledger Fabric联盟链架构,设计包含发电量确权、绿证核发、偏差考核等12个智能合约模板,通过链上存证确保交易数据不可篡改,结算周期由7个工作日缩短至实时完成。
碳流追踪模型可引入节点碳势理论,构建基于潮流追踪的碳计量矩阵,精确量化各用户节点的碳排放强度。在京津冀虚拟电厂试点中,该模型帮助工业用户优化用能结构,将绿电消费占比从18%提升至35%,年度碳配额缺口减少12万吨,同时使碳核查人员工时节省62%。
结论
本文系统阐述了新能源智慧平台建设中的数据整合方法与应用方向,揭示了数据价值挖掘对提升项目经济性与安全性的重要作用。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边缘计算与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融合,以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安洪伟,谭海龙,于海蛟. 基于智慧运维平台的新能源电站运营管理技术研究[J]. 电力设备管理,2024(19):133-135.
郑伟生,别铜选,付宇. 数字化协同设计在煤矿建设项目中的应用[J]. 陕西煤炭,2023,42(5):199-204.
孙贻超,蒲美名. "一区域一集控"背景下新能源生产运维集聚管理平台研究[J]. 中国科技投资,2024(29):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