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阔步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李福鑫
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党校 中级讲师
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兴安岭地区将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去谋划推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八万里巍巍兴安最鲜明的特质、最靓丽的图景,共同阔步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深刻认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内外实践证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水平保护是指通过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显著提升,同时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到漠河考察时强调的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表达的就是高水平保护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我区被国家确定为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单位。产业发展持续提速,围绕林下经济、特色文化旅游、寒地测试、新能源等生态主导型产业,着力培育具有林区特色的新质生产力。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高水平保护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三)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保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增进人民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必须更加重视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执行力,有利于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改善和根本好转,让美丽中国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
(一)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打造“绿色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法治化,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
1.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大兴安岭义不容辞责任就是严守森林、林地、湿地和物种四条生态红线,守护绿水青山、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推动分区管控纳入生态环境法典,加大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力度,研究分区管控的单元划分、精准管控等关键核心技术。进一步形成制度合力,开展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减污降碳协同等试点工作,强化政策协同。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等制度联动改革,完善源头预防体系,抓早抓实,力争在环境管理的初始环节就实现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
2.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性、支撑性工作。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上了一个大台阶,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要素最齐全、技术手段较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从技术手段看,无人机、走航车、激光雷达成为各地监测站的“标配”,最终我国将达到一个目标,建立一套美丽中国建设监测指标体系,美丽中国美不美,监测数据就可以告诉您。
(二)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夯实“绿色保障”
《决定》中所讲的“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反映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管理”向“治理”的重大转型。
1.完善生态保护监管制度。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构建环境信用监管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严格追究。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2.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市场化力度,探索通过PPP等模式,通过投资补助、运营补贴、资本金注入增加转移支付资金,提高补偿标准,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激励约束机制。要打通生态保护地区和受益地区的成本共担、效益共享链条,进一步加强从省级到市县、村镇级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的协商机制,明确各方权责利关系,加强监督和评估工作,确保补偿资金的有效使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3.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兴安岭作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试点地区,正积极创新拓展生态产品价值的可持续实现路径。推进国家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建设,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建立生态产品总值统计制度,完善生态产品总值统计核算方法,建立全区生态产品总值加强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厚植绿色生态优势,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将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和服务转化为现实环境生产力,创新开拓生态产品价值的可持续实现路径,为绿色龙江建设贡献绿色的兴安力量。
(三)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增进“绿色福祉”
绿色低碳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物质技术基础,也是高质量发展重要着力点。
1.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完善绿色税制。加快完善绿色金融制度标准,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探索形成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环保监管体系。
2.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大兴安岭是国家重点生态示范区,发展必须兼顾生态,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不能发展对生态有影响的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更有助于为林区发展生态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居民就业、推动经济向北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完善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统计与核算,探索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和碳足迹、碳标签认证制度。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推动开展配额有偿分配,加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与绿电绿证相关工作衔接,建立自愿碳市场数据质量监管机制。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列举措既立足长远又实事求是,既全面系统也重点突出。可以预见,这些举措对于加快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如期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阶段性目标,将发挥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新征程上,高扬改革之帆、把稳发展之舵、紧握奋斗之桨,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奋力谱写大兴安岭改革开放新篇章,阔步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