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ID控制的自动送料系统结构优化与实现
张兴旺
江苏智仁景行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
摘要 本研究针对工业自动化生产线中传统送料系统存在的控制精度不足和稳定性欠佳问题,提出基于PID控制算法的系统结构优化方案。通过分析送送料机构动力学特性与物料传输机理,构建包含机械传动、传感器检测和伺服驱动的集成化系统模型,重点改进执行机构的传动间隙补偿机制和振动抑制装置。在控制策略方面,采用模糊自适应算法对PID参数进行在线整定,结合Smith预估器解决系统时滞问题,形成复合控制架构。优化后的系统在阶跃响应中表现出更小的超调量和更短的调节时间,抗干扰能力显著增强。实际工业测试表明,改进系统在连续8小时运行中定位误差降低约40%,物料传输合格率提升至98%以上,有效解决了传统系统在高速工况下的振动超标问题。研究成果为智能制造装备的精密控制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方案,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关键词:PID控制;自动送料系统;结构优化;模糊PID参数自整定;有限元分析;工业应用验证
第一章 引言
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持续提升,自动送料系统已成为现代制造装备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汽车装配、电子元件加工等典型生产场景中,物料传输的精度与稳定性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传统送料系统多采用开环控制或简单闭环控制,在应对复杂工况时普遍存在响应滞后、抗干扰能力弱等问题,特别是在高速运行状态下易产生机械振动与定位偏差,导致物料传输合格率难以满足精密制造要求。
第二章 自动送料系统设计与PID控制原理
2.1 系统机械结构设计与动力学建模
本系统机械结构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主要由传动机构、执行机构、传感器网络三大核心组件构成。传动系统选用高精度滚珠丝杠配合行星齿轮减速器,通过预紧装置有效消除传统齿条齿轮传动存在的反向间隙。执行机构创新性地集成双自由度补偿平台,在X-Y轴向分别配置压电陶瓷微调装置,可实时修正物料输送过程中的位置偏差。
在动力学建模方面,首先对送料机构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包含伺服电机输出转矩、传动系统摩擦阻力、物料惯性力的多体动力学方程。针对高速运动时产生的机械振动问题,引入等效质量-弹簧-阻尼模型,通过拉格朗日方程推导出系统振动模态方程。特别考虑物料与传送带间的接触动力学特性,建立基于库伦摩擦理论的动态接触力模型,为后续振动抑制装置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传动间隙补偿机制采用双闭环控制架构,在机械侧安装高分辨率光电编码器实时监测丝杠位移,当检测到传动链间隙超过设定阈值时,由补偿电机驱动弹性联轴器进行动态间隙消除。振动抑制装置由加速度传感器阵列和电磁阻尼器组成,通过采集振动频谱特征,自适应调节阻尼器电流强度,形成与机械振动相位相反的抑制力矩。
系统模型验证采用半实物仿真方法,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搭建机械本体数字孪生模型,通过物理接口与真实伺服驱动器、传感器构成闭环测试系统。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机械结构在典型阶跃激励下,轴向振动幅度较传统结构显著降低,且传动间隙补偿响应时间缩短约60%。这为后续控制策略的实施奠定了可靠的机械基础,确保系统在高速运行工况下的定位精度和运动平稳性。
2.2 PID控制算法在送料系统中的实现策略
在送料系统控制过程中,PID算法的实现需要根据物料传输特性进行针对性设计。系统采用分层控制架构,底层由常规PID控制器完成基础调节,上层通过模糊逻辑实现参数自整定。这种结构既保留了PID控制响应快的优点,又增强了系统适应负载变化的能力。
针对送料速度控制环节,比例系数主要作用于输送带速度偏差的快速修正。当光电传感器检测到物料位置偏移时,比例环节立即产生与偏差量成正比的调节量,如同驾驶员根据方向偏差调整方向盘角度。积分环节则持续累积历史误差,有效消除传送带打滑造成的稳态误差,相当于持续微调方向盘直至车辆完全回正。微分项通过预测速度变化趋势,在检测到突发性堵料时提前施加反向调节,显著抑制了超调现象。
系统实现时采用模块化编程方法,将PID算法封装为可调用功能块。主控制器通过实时采集编码器脉冲信号和压力传感器数据,计算得到当前物料位置与目标值的偏差,经PID运算后输出PWM信号驱动伺服电机。为保障控制精度,特别设置了抗积分饱和逻辑,当执行机构达到物理限位时自动暂停积分作用,防止出现持续累积误差。实际应用表明,该策略在保证控制精度的同时,有效避免了执行机构的机械冲击。
第三章 系统结构优化与参数整定方法
3.1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机械结构优化
在机械结构优化过程中,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送料系统关键部件进行强度校核与动态特性改进。首先建立送料机构的三维实体模型,通过网格划分将复杂结构离散为有限个单元体,重点对传动丝杠、支撑框架和物料夹持装置进行应力应变分析。在ANSYS Workbench环境中设置材料属性参数,其中传动丝杠选用40Cr合金钢,弹性模量设定为210GPa,支撑框架采用6061铝合金以降低整体重量。
针对系统高速运行时出现的振动问题,进行模态分析获取前六阶固有频率。分析结果显示第三阶模态频率与伺服电机工作频率存在重叠风险,容易引发共振现象。为此对支撑框架进行拓扑优化,在保持原有刚度的前提下,通过增加三角形加强筋结构,使危险模态频率偏移至工作频段之外。同时优化传动丝杠安装座的连接方式,将传统螺栓固定改为锥面配合结构,有效提升连接刚度。
优化后的机械结构经实验验证,在相同工况下轴向振动加速度降低约35%,支撑框架的一阶固有频率提升至原结构的1.8倍。物料传输过程中的位置波动幅度显著减小,为后续控制系统的精准调节提供了可靠的机械基础。这种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结构优化方法,为同类自动化设备的机械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3.2 模糊PID参数自整定策略研究
在传统PID控制应用中,参数整定往往依赖人工经验调试,难以适应送料系统复杂多变的工况。本研究提出的模糊自适应整定策略,通过模拟熟练操作工的决策过程,实现了PID参数的智能调节。该方法的核心在于建立动态参数调整机制,使控制器能够根据实时工况自动优化控制效果。
系统采用双输入三输出的模糊推理结构,以误差信号及其变化率作为输入变量,分别对应PID的比例、积分、微分参数调整量。将输入量划分为七个模糊等级,采用三角形隶属度函数进行模糊化处理,如同用"较小"、"中等"、"较大"等自然语言描述控制状态。规则库包含49条经验规则,例如"当误差较大且持续增加时,应显著增强比例作用并适当降低积分强度",这些规则模仿了技术人员在调试过程中的逻辑判断。
通过MATLAB/Simulink平台进行仿真验证,对比传统PID控制效果显示,模糊自适应策略在负载突变工况下的调节时间缩短约30%,且无明显超调现象。实际测试中,系统在输送不同规格物料时均能自动匹配最佳参数组合,特别是在处理轻质易飘散物料时,微分作用的智能抑制有效避免了物料位移过程中的抖动问题。这种自整定方法降低了系统对人工调试的依赖,为送料设备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实用化解决方案。
第四章 结论
在完成系统设计与参数优化后,本研究构建了完整的自动送料控制平台。硬件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由主控单元、传感器网络和执行机构三部分组成。主控单元选用工业级PLC作为核心处理器,通过EtherCAT总线与伺服驱动器、光电编码器实时通信,形成高速控制回路。传感器网络部署在送料路径关键节点,包含激光位移计、压力传感器和振动加速度计,形成多维度的状态监测体系,如同为系统装上了"感知神经系统"。
参考文献
[1] 罗明.油田卸水机械臂的设计及其液压控制系统的优化[J].《机床与液压》,2025年第1期194-201,共8页
[2] 曹参.基于TIMSPM0G3507的自动循迹小车控制系统设计[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5年第2期123-126,共4页
[3] 尹亚南.RBF神经网络结合PID控制系统优化方案及应用实现[J].《中国金属通报》,2020年第7期74-75,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