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试析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陈晨

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摘要:本文旨在探究情境教学法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用价值与实践路径。通过文献分析、教学实践观察及案例研究等方法,系统考察情境创设、情境互动与情境体验三个维度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实际运用状况。研究表明,恰当情境构建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深化文本理解、促进情感共鸣,并有效解决小学生理解古诗词难点问题。建议教师注重情境真实性、互动性与体验深度,灵活运用多元手段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情境,推动古诗词教学从机械记忆向意境感悟转变,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审美熏陶并重教学目标。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意境创设

引言: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据核心地位。然而,受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限制,小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理解古诗词意境与情感内涵,导致教学效果不尽理想。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贴近诗词内容环境,使抽象文本具象化,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新思路。本文聚焦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应用策略与成效,探索如何借助情境创设、情境互动与情境体验三大路径,激发学习兴趣,提升理解能力,培养审美情趣,从而构建更具实效性古诗词教学新模式,为相关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一、情境创设与古诗词教学结合策略

(一)诗境再现:古诗词意境场景化呈现

古诗词意境营造作为情境教学关键环节,要求教师依据诗歌内容精心设计贴合主题场景,使学生置身诗境感受诗情画意。教师需要通过布置教室环境,营造特定季节氛围;亦可引入实物展示,如梅花、荷叶、月饼等,让学生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多重感官体验诗中描述景物。再现诗境过程中,宜注重细节处理,如播放相应背景音乐、调整灯光明暗、增添情景道具等,使教室转变为诗词所描绘世界微缩景观。此外,引导学生闭目想象,通过语言描述引领学生进入诗境,感受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清新、大漠孤烟直的壮阔或夕阳西下的惆怅,促使学生从感官体验走向情感共鸣。诗境再现需注重整体性与层次感,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步入诗人构建意境,最终达成情景交融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视听资源整合运用

多媒体技术为古诗词情境创设提供强大支持,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整合,构建立体化学习环境。精选图片展示可呈现诗词相关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帮助学生建立背景知识;音频材料如古琴、雨声、鸟鸣等烘托特定氛围,营造听觉享受;微视频或动画则能直观展现诗词意境变化过程,使静态诗句获得动态演绎。多媒体运用需遵循适度原则,避免过度依赖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师应精心挑选与整合各类资源,确保内容准确性与艺术性,使技术应用服务于教学目标而非喧宾夺主。多媒体辅助应成为引发学生思考桥梁,而非简单信息展示,教师需设计恰当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讨论,实现从感官刺激向认知深化转变,进而提升多媒体资源教学价值。

(三)生活联系:现实情境与诗词内容桥接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忆或想象与诗词相似生活场景,使古诗词内涵与现代生活产生共振。节日情境利用亦为有效途径,借助特定节日氛围增强情感认同。熟悉地理环境亦可转化为理解资源,如家乡山水、城市风貌与相关诗词比较,拓展学生视野。现实情境桥接要避免牵强附会,应尊重诗词本意,力求自然融合,在保持文本原貌基础上实现古今对话,使千百年前文字焕发时代光彩,增强学生亲近感与认同感。情景模拟则通过创设贴近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共鸣,如模拟旅行场景、季节变化或自然现象等,让学生从熟悉情境切入理解诗词内容。此外,现代传媒资源也可成为桥梁,通过影视作品、新闻报道等现代表达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诗词与当下生活联系,使古典文学鲜活起来,走进学生心灵世界。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示儿》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巧妙构建现实情境与诗词内容桥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忆或想象与家人分别的场景,从亲身经历出发理解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思乡之情;可组织清明祭祀情境体验活动,在教室内营造怀念先人氛围播放庄重背景音乐,屏幕展示中原地区地图,让学生感受王师北定中原日的期盼与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孝道传承。结合历史知识,通过历史地图或图片展示唐代九州分布与陆游所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渴望;还可设计现代版《示儿》创作活动,鼓励学生思考今日家国情怀,以现代表达方式改编这首诗。教师需要引入民族团结议题,将诗中的爱国思想与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系,讨论如何继承先辈遗志,弘扬爱国精神,使诗词意蕴与现实关怀产生共鸣,真正实现古诗词与当代生活无缝对接,让学生感受千年前文字今日仍具生命力与现实意义。

二、情境互动与学生学习兴趣激发途径

(一)角色扮演:诗中人物身份体验

教师需要设计多样化角色扮演活动:诗人角色还原,引导学生模拟诗人创作情境,体会创作心境与情感;诗中人物演绎,通过对话、动作、表情展现人物内心活动;评论者角色,以小小诗评家的身份开展赏析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角色扮演前教师应提供必要背景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角色处境与心理状态;活动中鼓励即兴发挥,尊重个性化表达;活动后组织反思交流,分享体验感受。此教学方式打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体验者,在情感代入中加深对诗词内涵理解,同时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情景剧表演则将角色扮演升级为集体创作,学生可根据诗词内容编写简短剧本,设计对白与动作,通过戏剧形式生动呈现诗词世界;历史背景模拟通过还原特定时代社会环境,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创作时代背景与作者心境。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己亥杂诗》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巧妙设计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人龚自珍心境。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要收集龚自珍生平资料与清朝末年社会图片,为角色扮演提供必要背景;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需要请学生闭目想象龚自珍面对国家危难情景,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情怀。接着开展我是龚自珍主题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心境下的龚自珍:热血青年时期怀抱救国理想、壮年目睹朝政腐败却坚守信念、晚年虽遭打击仍心系国家。学生需根据诗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结合特定历史背景,模拟龚自珍与友人交谈、撰写奏章或创作诗歌场景。可设计龚自珍与朝中官员对话环节,表达对国家危难的忧虑与对人才选拔的建议;还可模拟诗人挥毫泼墨情境,学生以忧国忧民姿态写下感言,体验诗人坚定爱国情怀。活动结束后,组织走出角色谈感受环节,引导学生分享扮演龚自珍过程中心得体会,讨论如何将龚自珍爱国精神融入现代生活,使角色扮演超越课堂,转化为人生智慧。

(二)诗词游戏:趣味活动设计与实施

游戏化学习契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将诗词学习融入游戏活动能有效消除枯燥感,激发持久学习动力。填空接龙类游戏如诗句接龙、成语接龙锻炼学生记忆力与反应能力;竞赛类活动如飞花令、诗词擂台培养学生应变能力与团队精神;创意类游戏如诗词改编续写诗句开发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情景类游戏如诗词猜谜、场景还原提升理解能力与表现力。游戏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教育性与趣味性并重,确保活动既有知识含量又富有吸引力;难度适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提供成功体验;规则明确,便于操作;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每位学生参与状况。教师在活动中应扮演引导者与协助者角色,适时提供支持与反馈,创造轻松愉快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欢笑中收获知识,在游戏中培养兴趣。

(三)小组协作:互动探究组织方式

小组协作学习为情境互动提供组织保障,通过集体智慧激发个体潜能。在古诗词教学中,小组协作可采取多种形式:共同解读,分工合作完成诗词背景查询、字词解释、意境描述等任务;合作表演,设计情景剧、配乐朗诵等艺术化呈现方式;主题探究,围绕特定主题如思乡诗、咏物诗等开展小组讨论与成果展示。小组构建应注重异质性,综合考虑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实现优势互补;活动设计需明确任务分工与合作要求,确保每位成员都有参与机会;评价机制应兼顾小组整体表现与个人贡献,鼓励相互支持。教师在协作过程中需关注小组动态,及时调整引导,防止出现搭便车现象,确保有效互动。通过小组协作,学生能在表达观点、倾听他人、协商妥协中培养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形成互学互教良性循环,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思想交流平台。

三、情境体验与古诗词理解能力提升方式

(一)情感共鸣:诗词情感深度感受

教师需要设计情感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回忆与诗词情感相似经历,如思乡情感、离别伤感、赞美之情等,建立情感连结;可运用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把握诗词节奏、语调、停顿,在吟诵中体会情感起伏;可采用情境渲染,通过背景音乐、灯光变化等烘托特定氛围,使学生沉浸于诗人情感世界。情感共鸣培养还应重视价值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忧国忧民、淡泊名利等思想品质,感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此外,比较阅读也是有效手段,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诗人面对相似境遇情感表达差异,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心理角色转换则要求学生站在诗人立场思考问题,体会特定历史环境下诗人心路历程;情感迁移则引导学生将诗词中情感与现实生活情感经验产生关联,从而达成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双重目标。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四时田园杂兴》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设计层次分明情感共鸣体验活动。进行情感铺垫,可展示一组农村四季劳作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诗人范成大退居田园后的生活方式与心境转变为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奠定基础。创设情感体验情境,可组织农事体验模拟活动:请学生模仿耕田、纺织等劳动动作,感受登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农村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观察现代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图片或实物,体会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中长辈对幼辈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思考:田园劳作与现代生活有何不同与相通之处?通过这种古今对比的情感迁移,帮助学生真切体会诗中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对田园情趣的赞美。

课堂深化环节可组织我的劳动体验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参与家务劳动或学校劳动的经历,分享自己在劳动中获得的乐趣与成长,从而实现古今情感共鸣。朗诵训练则采用情境式方法,配以田园背景音乐,从平淡自然读起,逐步增加轻松愉悦的情感色彩,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朗诵中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课后延伸可设计我家的劳动故事创作活动,鼓励学生观察记录家人劳动场景,写出自己参与劳动或学习劳动技能的经历,使情感共鸣超越课堂,内化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品质,真正实现诗教育人目标。

(二)场景再现:诗词意象立体化表达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再现诗词场景:绘画表现,鼓励学生根据诗词内容创作绘画作品,将文字意象转化为视觉图像;肢体表达,通过形体动作、手势表情等模拟诗中描写对象,如模仿举头望明月、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动态景象;情境剧表演,将诗词内容编排成简短剧本,以戏剧形式展现诗词意境;多媒体创作,利用摄影、短视频等现代技术手段,采集或创作与诗词相关场景。

在场景再现过程中,教师应强调意象背后文化内涵,如梅花坚韧品格、月亮思乡象征、松柏高洁气节等,引导学生从表象认知走向文化理解。场景再现还应注重个性化表达,鼓励学生基于自身理解进行创造性诠释,赋予古典意象现代气息,实现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三)创造性转化:古诗词现代化表现形式

创造性转化旨在打破时空界限,使古诗词焕发当代生命力,成为情境体验深化途径。仿写与改编是常见转化形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模仿特定诗词格式、意境或情感进行创作,或将古诗词内容改编为现代语言表达;跨媒介表现则拓展了表达空间,如将诗词改编为儿童剧、微电影、配乐朗诵、动画短片等,使古诗词获得全新艺术形态;生活化应用更强调实践价值,如设计诗词文创产品、组织诗词主题活动、开展诗词旅行等,促进学习成果转化应用。创造性转化应始终尊重原作精神内核,在创新形式同时保持内容本真,避免过度娱乐化倾向;同时应关注学生个性特点与兴趣爱好,提供多元选择空间,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表达方式。通过创造性转化,学生不仅深化对古诗词理解,更能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古典文化现代转化与创新发展,使传统诗词焕发时代魅力。

结论:通过情境创设、情境互动与情境体验三个维度有机结合,教师需要构建立体化古诗词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从感知体验走向情感共鸣再到意义建构,实现诗词教学从知识点向体验场转变。随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情境教学在技术支持下将获得更广阔应用空间,但应警惕技术过度依赖倾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注重情境真实性、互动性与教育性。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情境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不同年龄段适应性差异以及家校协同实施策略,为小学古诗词教学提供更加系统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汪淑平. 情境教学法运用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行动研究[D]. 江苏:江苏大学,2022.

[2] 江舜义. 小学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法应用的行动研究[D]. 江苏:江苏大学,2021.

[3] 杨雪.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研究,2024(13):56-58.

[4] 宁静.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教师教育论坛,2024,37(4):42-44. DOI:10.3969/j.issn.2095-5995 .2024.04.013.

[5] 刘慧. 应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J]. 华夏教师,2023(20):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