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奏响文化自信强音
郑巧林
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校 617000
摘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凝心聚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基于此,本文立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结合攀枝花本土文化,对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高中政治教学实践展开探究。
关键词:本土文化;高中政治教学;文化自信
本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契合高中生日益增长的阅历和认知。因此,把本土文化资源融入高中政治课堂,不仅能彰显政治学科的育人优势,还能增强政治课堂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探究兴趣,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深入探索本土文化融入高中政治教学的方式方法,使其以更鲜活的方式与课堂教学内容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相融合,有效渗透本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
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堂的吸引力。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利用项目化教学、情景化教学、合作探究法,结合多媒体信息化手段,丰富课堂活动,展现多彩的本土文化,让学生在本土文化的滋养下,温润心灵、涵养家国情怀。
比如在学习《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让学生对文化的含义、特点、载体和功能等进行全面领会,我们邀请了攀枝花苴却砚传承人讲述他与苴却砚的感人故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探究兴趣。我们还开展项目化教学,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讲述攀枝花市的历史沿革、文物古迹、风土人情、历史事件以及著名人物等。在学习《弘扬民族精神》时,开展合作探究法,小组成员分工收集整理资料、写作、制作PPT和音频资料等,共同完成“ 忆三线英模,燃攀枝花精神”的主题演讲,激发学生向英模致敬,弘扬“三线精神”,热爱攀枝花、建设攀枝花的家国情怀。
二、开展实践活动,提升本土文化的感召力。
本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形式多样而又接地气,既是培植文化自信的沃土,也是学习和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源头活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挖本土文化资源,是开设行走的思政课堂,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做好本土文化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关注本土文化发展,结合学生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体验中感悟文化,在感悟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参观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三线建设精神,我们组织学生去参观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探寻三线历史,追忆火红年华。师生们通过参观一件件极具代表性的生产设备、生活用具、历史文献、图片等珍贵文物,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到了三线建设的恢弘气势和伟大成就。此次实践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究和应用的全过程。让历史与思政相融合,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爱国奉献的民族精神。
开展米易红糖研学实践,领略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米易红糖因其色泽浓郁、质地松软、纯洁无渣、甘甜味鲜、清香可口而富有名气,米易红糖土法熬制技艺也成为了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组织学生来到米易华森糖业有限公司,开展本土化特色研学实践活动,探寻非遗的独特魅力。活动中,同学们在“米易红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引领下,走进生产区车间,了解米易红糖生产的发展史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工人师傅的耐心指导下,同学们还学习了古法熬制红糖,品尝红糖冰粉、红糖糍粑,在动手的乐趣中体验、感受中华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举办少数民族文化节,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为一个多民族城市,42个少数民族文化在攀枝花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了让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我们举办了少数民族文化节。学生利用暑假时间收集整理了仁和区板凳龙舞、傈僳族火把节庆典、彝族盘金绣技艺、傈僳族传统服饰、傈僳族葫芦笙、苗族芦笙、逸沙拉谈经古乐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通过图片、音乐、舞蹈、绣片实物展出等方式展示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体会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增进了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创建特色课程,凸显融合育人的引领力。
教师要围绕“本土文化”这一主线,创构、丰富特色课程,形成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和主干,以地方文化为载体的校本课程体系,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唱响家乡的歌,追寻失落民族印象。学校广泛发动师生追寻失落的民族印象,共同挖掘、探究本地民族歌舞文化。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采风交流等途径,经筛选、整理和改编形成了《俚濮彝族民歌集》。曾经茶马古道上高亢的《赶马调》、建房悬梁上柱的《鲁班调》、歌舞场上的《咕嗻调》、充满童趣的《哄娃娃调》等优秀民歌走进了学校的音乐课堂。
跳起家乡的舞,课间舞动绚丽民族风。为丰富阳光体育活动,学校依托本地丰富的彝族歌舞文化,改革大课间活动,将优美的窄山锅庄舞蹈和彝族音乐融入大课间,形成鲜明的民族艺术教育特色,将美育与体育结合起来,实现“在活动中锻炼,在锻炼中传承”的教育目标。
结合三线建设文化,设计了《攀钢花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课。本课以三线建设中的劳动号子为引入,带领学生探索攀钢建设的历程,从攀钢建设中产生的一系列成果,让同学们结合攀枝花的发展,了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国家和人民的付出,旨在帮助学生立足本土发展,传承三线精神,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明确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强调“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指明方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历史的尊重,是文化自信的源泉。高中政治教师应积极探索思政与政治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让思政元素和本土文化元素熏陶感染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生化”设计,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本土文化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洛桑卓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政治教学研究.文学少年,2021(1):0307-0307.
[2]王俊.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华夏教师,2020(23):52-53.
本文系2024年“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中心(项目批准号SZQ2024055) 研究成果”。课题名称《习近平文化思想本土化教学课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