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等体育院校学生角色定位与实现路径

作者

刘艳梅

成都体育学院 邮政编码:610041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深化,党和国家在不断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多次强调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一体化育人发展格局[1]。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相关文件,提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确保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将从“三全育人”的视角出发,对高等体育院校学生的角色定位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实现路径,旨为高等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实现体育强国梦贡献力量。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等体育院校学生、角色定位、实现路径

一、“三全育人”理念与体育院校学生的内在关联

1、全员育人的要求

全员育人要求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体育院校全员育人意味着所有教职员工都应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中来。辅导员在“三全育人”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于他们已经是独立承担全方位育人的唯一主体,并且在全员育人中居于落地者、协同者和跟踪者的重要地位[2]。

2、全过程育人的实施

全过程育人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辅导员要融入学生群体,全面准确把握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主动掌握学生的群体信息和个体差异,主动决策[3]。体育院校通过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技能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等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

3、全方位育人的落地

全方位育人强调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教育和引导,包括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从主体看,高校目前真正能够直接实施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的只有辅导员、班主任[4]。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二、高等体育院校学生的角色定位

1、体育技能的传承者

体育技能的传承是体育文化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基础,而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在这一传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学生不仅是体育活动的参与者、还是体育技能和体育文化的传承者[5]。体育专业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运动技能和特色技能和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能有效地与队友沟通配合,还具备出色的抗压能力,有良好的专注力和应变能力。他们是体育技能的受益者,更是未来体育事业发展的推动者。

2、体育精神的弘扬者

体育精神,作为中国体育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蕴含着拼搏、团结、公正等宝贵品质。在高等体育院校中,尤其是高校体育运动队,他们是校园体育竞技水平的典型代表,他们在专业上的成就激励人们勇攀高峰,挑战极限,是体育精神最突出的传播者和弘扬者[6]。 “女排精神”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他们在日常学习和训练中诠释和弘扬着体育精神。

3、健康生活的倡导者

学生被视为健康生活的倡导者,是因为他们具备年轻活力、社交影响力、未来领导潜力以及实践和创新精神,学生是成为健康生活的倡导者和体育运动的主力军。学校会组织学生参与各类赛事活动,学生们也善于使用社交媒体来分享健康生活的理念和实践,推动全民健身的进一步发展。

三、高等体育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高校学生工作任务繁重,学工队伍师资紧缺

高校学生工作任务繁重和学工队伍师资紧缺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他们是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其工作职责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学风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7]。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相关调查显示学校1:200师生配备不足。且体育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更具挑战性,体育专业学生的性格相较其他综合性大学学生更急躁和火爆,在进行管理时通常也要考虑他们的特殊需求。

2、学生面临平衡学业与训练的双重挑战

体育专业的学生面临着平衡学业与训练的双重挑战,他们需要在追求体育卓越的同时,确保学业成绩不受影响。有研究表明,我国体育专业学生的训练时间平均每周可达15到30小时,部分高水平运动员甚至超过40小时,这一时间投入往往与普通大学生的学业要求产生冲突。他们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训练,导致他们用于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

3、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空档

体育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空档是多方面的,这些潜在空挡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他们不仅面临着学业和就业的压力,还面临着训练和比赛等多重压力,如果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缓解,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高等体育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1、构建“导师制”“班级制”“小组制”联合育人新模式

三级联合育人新模式可以资源整合,再融合学校专业的独特优势,打造育人共同体,推出一系列协同育人举措。导师制是由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训练和职业规划;班级制是由班主任负责班级管理和学生日常教育;小组制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内部的管理和协调工作。这样的联合育人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在特定领域内的深入学习和实践。

2、优化课程安排,增设综合性活动

在高等体育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优化课程安排和增设综合性活动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它们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明确课程目标,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建立灵活的课程模式,通过综合性活动来弘扬体育文化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真正做到“学会,勤练,常赛”,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和提升能力。

五、结论

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高等体育院校学生的角色定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传承者和参与者。针对高等体育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从学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作为切口出发。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在体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高等体育院校应积极推进体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利用科技手段推动教师与学工队伍之间的协同联动。真正的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个维度出发,提升高等体育院校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王彦庆,刘佳鑫.“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实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1):143-147.

朱平.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协同与长效机制的建构——以全员育人为中心的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2019,(02):96-101.

魏金明.“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新使命与角色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2020,(02):96-99.

朱平.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协同与长效机制的建构——以全员育人为中心的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2019,(02):96-101.

闫君.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河北保定空竹项目面临的困境与发展机遇[D].华东师范大学,2018.

王充,孙海鸥,于兴业.基于高校体育类社团的大学生体育精神培育路径探索[J].辽宁体育科技,2022,44(01):117-121.

徐冰,王小娇,马名杰.“三全育人”视域下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浅谈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角色定位[J].河南教育(高教),2020,(1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