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盛世 吉祥有象
王琴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省 济南市 250014
摘要:云南演艺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歌舞剧院选送的傣族舞《太平有象》以2021年轰动全网的大象迁徙的壮丽之旅作为素材,以半裸的男子群舞的方式,以云南特点鲜明的傣族嘎光舞蹈元素为主基调,神奇诠释了亚洲象北迁南归之旅,表达了对生命、自然的敬畏和拥护。
象,瑞兽,厚重稳行,能驮宝瓶,故有“太平有象”“喜象升平”之说。舞蹈作品《太平有象》以亚洲象这个云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表达意象,将傣族舞蹈元素结合时代审美,表达了国泰民安的时代图景,通过有形之“象”表达无形大“象”,赋予“太平有象”这一中国十大吉祥图腾新的艺术生命。
一、真实化——创作背景
舞蹈作品《太平有象》由云南省歌舞剧院编导杨泽云、袁志平共同编创,作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的主旨讲话中提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家园”的宗旨为核心。该舞蹈以云南特点鲜明的傣族舞蹈元素为主基调,讲述了在2021年3月,15头亚洲象离开云南西双版纳保护区,长途跋涉1300公里,最终在政府和民众的一路守护下顺利返回栖息地的故事。如何通过具体可感的方式向世界去表达,成了一个重要命题,而“一路‘象’北”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择定好题材后编导则根据舞蹈艺术的特性,对该故事进行解构与重构,以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方式呈现该故事,同时区别于以往傣族女子群舞的形式,编导选择用男子作为舞蹈的主体,与过去傣族的阴柔风格形成对比。
二、碎片化——故事情节
《太平有象》并未采取连续叙事的模式,而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对“一路‘象’北”这一故事进行划分。该舞蹈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迁徙为主,演员们俯身用手臂来模仿大象,人数以及队形的陈列凸显了象群的庞大与恢宏的气势,接着又展现了象群在迁徙途中嬉戏打闹,吸水玩耍场景,傣族语汇也为适应大象的原型做了些许的改变;第二部分,演员们分为两组,一组在模拟大象行走,在大象身旁有一个“人”的形象,另一组则带上道具模拟芭蕉树,当大象用鼻子摘取芭蕉花时也正契合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第三部分,舞者们呈现聚集式,表现云南人民对大象的喜爱,以及人类对大象迁徙的引导;最后一部分,表现大象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大象在人类帮助下顺利度过难关继续北上。
三、个性化——艺术特色
《太平有象》所塑造的形象没有大开大合的情绪变化,而是以“象”这一云南重要图腾之一,结合傣族特有语汇,以全新的方式给观众呈现了一组自然界中的画面。从大象结群出走、一路向北,到象群南归、回到适宜的栖息地。大象迁徙的旅途里,世界不仅看到憨态可掬的野象,也看到中国国土幅员辽阔、生态环境保护卓有成效、中国公众对象群的友善包容。
“象”之意蕴
傣族人认为大象是力量、荣誉、神圣和尊贵的象征,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平安宁,有辟邪纳福、安神镇宅等意义。在西双版纳傣族有这样的谚语“傣家依靠大象,大象依靠傣家”,足以反应出傣族人民对大象的特殊感情。大象的形态和寓意因地区和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例如,象鼻向上高扬代表迎宾,象鼻自然下垂代表和谐、和平,象鼻向内卷曲代表招财。此外,大象在傣族人民的生活中也与孔雀、舞蹈等紧密相关,象征着吉祥如意和五谷丰收。
“象”之形态
《太平有象》以云南耿马自治县的非遗舞蹈白象舞中典型的象鼻舞姿进行动态形象的真实建构,白象舞是云南耿马自治县傣族群众盛行跳的一种民间舞蹈,也是耿马特有的舞种,每年傣族泼水节等重大节庆都要跳傣族白象舞。经过民间艺人长期不断改进,而今,耿马白象舞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基本舞步,把笨拙的大象表现得活泼可爱、步伐稳健、韵律十足。《太平有象》则用手臂来模仿象鼻,用构图的方式多次让图像生成,呼应“象”之形象,大象既是动物个体对于云南美丽生态的认可,也是代表着人与自然的融洽,以及人的坚韧、开拓与毅力。
“象”之语汇
《太平有象》在语汇上重视地方性特色,舞蹈语言的组织和构成运用了傣族传统民间舞嘎光的韵律,象脚鼓舞头部转动和肩部上下运动的动律,使用傣族舞特有的“三道弯”舞蹈语言作为整个舞蹈的核心动态,运用头部、手部、肩部、上身和脚(倒立出脚)对傣族舞进行了不丢失其韵味和动律的解构和重组,形成了 《太平有象》傣族男子舞蹈语汇语言的构成。编导对傣族传统嘎光的解构与重构,打破了嘎光舞固有的舒缓平铺直叙的节奏,从而有了新的语言方式,象脚鼓舞的元素组合排列,重构出熟悉叉陌生的语言环境,形成自己的独特语言,熟悉的元素,陌生的表达。总体来说该舞蹈步伐稳健、有力,通过后踢步的稳重、下沉,使大象的自然本真跃然于舞台上。同时,编导通过不断叠加和顿挫的动作层次与舞台调度,结合有节奏感的鼓点、雨林等声音符号以及道具等装置,将大象自然栖息的场景通过多模态的方式传达出来。
可视化——音乐表现
《太平有象》舞蹈的音乐主要以竹笛、葫芦丝、电音、钢琴、中提琴为主,舞蹈开始以竹笛与葫芦丝两种乐器的配合将观众,从剧场带入到云南热带雨林中,有一种空灵之感,配合此段舞蹈讲述亚洲象的迁徙之旅;紧接着则出现了电音元素,以一种现代的音乐方式来呈现象群在迁徙中的嬉戏打闹,使该舞段更具时代感与时尚感,呈现出了大象即憨厚又可爱的一面;第二部分,钢琴声响起,带给人一种宁静安逸之感,一颗芭蕉树呈现在观众眼前,在芭蕉树周围飞着蝴蝶,与此同时大象正在用鼻子摘取芭蕉花,营造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第三部分,则采用中提琴,传递出饱满浑厚的声音,配合演员的情绪与肢体动作表达大象对大自然的向往。
单纯化——舞美设计
《太平有象》在服装设计上极为简约,舞者仅穿了一条短裤,将舞者裸露的身体涂黑,在寻求和亚洲象相近肤色的同时更能彰显男性的肌肉张力与力量之美;在灯光设计中,编导首先采用饱和度较高的土黄色来营造象群迁徙时尘土飞扬的感觉,第二部分采用了颜色比较跳跃的黄色和紫色来展现象群在迁徙途中玩耍的场面,第三部分则以绿色为主,以打造青山绿水的意境,最后则以较为暗淡的黄色来结尾,配合舞者缓慢的动作,展现出亚洲象继续北迁的故事;《太平有象》整体不持道具,仅在舞蹈的第二部分出现了舞者手持芭蕉叶的画面,几名舞者各持芭蕉叶组成一棵芭蕉树,通过微微的晃动,更加彰显了动物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六、写意化——创新设计
《太平有象》充分将云南傣族舞蹈元素与新时代的审美相结合,写意的表达云南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幸福,并且在象的建构中人的角色从未缺席,消解了人的动物化,让“人性”的概念借用象的品质凸显,让象舞出人性,且通过有形的“象”表达无形的“象”,让观者观“象”而联想,营造“人在象中、象在人中”的浪漫主义意象,铺陈一幅“太平有象、喜乐升平”美好图景。在整体创作观念上,编导将中国传统美学与时代审美相结合,即以守正创新的艺术创作思路,彰显中国审美情趣,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价值观念,切合当代舞蹈艺术创作的正向理念。
结语
《太平有象》由真实的“象“到艺术的“象”,及至形成文化心理的“象”,完成传统舞蹈的当代性表达,将文化意象转化为鲜活的视觉符号,用符合现代审美及传播习惯的方式让传统文化获得新生命,向世界递上一张全新的云南名片。除此之外,用舞蹈的形式呈现这一故事更加折射除了全社会的动物保护意识,也向全世界传递一种态度:保护野生动物,中国社会是愿意付出巨大成本的。
参考文献:
[1]李娟:《和谐共生铺就“象”往之路 》,《中国纪检监察报》2021年8月12日
[2]疆嘎:《融合共进互映照 砥砺前行需协同——新时代舞蹈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春城文艺网,2023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