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道路建设规划与城市公共交通流量优化研究

作者

杨亚星

身份证号码:612525199203281959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单纯依靠扩大道路规模已难以满足交通需求,亟需通过科学的道路规划引导公共交通流量合理分布,实现 “以路促交、以交优路” 的良性互动。

一、城市道路建设规划与公共交通流量的相互作用关系

1.1 道路建设规划对公共交通流量的支撑作用

网络覆盖决定公交可达性,城市道路网络的密度与布局直接影响公交线网的覆盖范围。主干道、次干道与支路构成的多层次道路网络,为公交线路的延伸提供了基础条件。道路通行能力保障公交准点率,主干道的宽度、车道设置及交叉口信号配时等,直接影响公交车辆的行驶速度。专用公交道的规划建设可减少公交车辆与社会车辆的混行干扰,提升其通行效率,保障公交准点率,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进而促进流量向公共交通转移。

1.2 公共交通流量优化对道路建设规划的反哺作用

流量分布引导道路资源分配,公共交通流量的集中区域往往对道路通行条件提出更高要求,其流量优化结果可指导道路建设规划中资源的倾斜分配。客流需求推动道路设施升级,随着公交客流量的增长,现有道路设施可能出现通行瓶颈,如公交站点周边道路狭窄、上下客区域拥堵等,这将倒逼道路建设规划进行针对性改造,如拓宽站台区域、增设港湾式公交站等,以适应流量增长需求。

二、当前城市道路建设规划与公共交通流量优化中存在的问题

2.1 道路网络与公交线网衔接不畅

层级匹配失衡,部分城市道路规划中存在 “重主干道、轻支路” 的倾向,导致支路网络密度不足,公交支线难以深入居住区、学校等客流源头,形成 “主干道公交密集、社区周边公交空白” 的断层,居民换乘成本高,制约公交流量提升。节点衔接薄弱,道路交叉口与公交站点的衔接设计缺乏系统性,如公交站点距离交叉口过远或过近,导致乘客换乘不便;部分路段未设置人行横道、过街天桥等设施,降低了公交出行的便捷性。

2.2 道路资源分配与公交优先原则脱节

专用道规划不足,在交通流量较大的主干道上,公交专用道覆盖率较低,且部分专用道存在被社会车辆占用的现象,导致公交车辆与社会车辆混行,通行效率低下,难以形成公交优先的出行环境,影响客流吸引力。路权分配失衡,道路资源分配过度向私人车辆倾斜,部分城市在道路拓宽时优先增加机动车道,压缩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空间,间接削弱了公共交通的可达性,加剧了 “公交慢、私车堵” 的恶性循环。

2.3 规划缺乏动态协同机制

静态规划难以适应流量变化,道路建设规划多为长期静态规划,而公共交通流量具有动态波动性,如早晚高峰、节假日的客流分布差异显著。现有规划中缺乏对流量动态变化的响应机制,导致道路设施在高峰时段难以满足公交车辆的通行需求,平峰时段又出现资源闲置。部门协同不足,道路建设规划与公交运营分属不同管理部门,规划编制时缺乏有效沟通,导致道路建设与公交线网优化不同步。

2.4 智慧化融合程度较低

数据共享不畅,道路交通监控数据与公交流量数据分属不同系统,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进行整合分析,难以实现道路通行状况与公交流量的实时联动调控,如根据道路拥堵情况动态调整公交线路或发车间隔。智能引导缺失,道路沿线的交通标志与公交信息指引缺乏协同,如未在主干道入口设置公交线网指引牌,乘客难以提前知晓换乘信息,影响公交出行选择;部分公交站点未配备实时到站信息屏,降低了乘客对公交流量的预判性。

三、城市道路建设规划与公共交通流量协同优化策略

3.1 更新规划理念,确立公交优先的道路资源分配原则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公共交通的核心地位,将公交客流走廊作为道路建设的重点区域,优先保障公交专用道、BRT 专用路等设施的规划建设。例如,在城市主干道改造中,压缩私人车道宽度,增设连续的公交专用道,并通过物理隔离确保其专用权。根据道路功能定位差异化分配路权,商业区、交通枢纽周边道路优先保障公交与行人通行;居住区周边道路强化支路网络建设,为社区公交、微循环公交提供通行条件,形成 “主干道大容量公交、支路社区公交”的层级体系。

3.2 优化网络布局,实现道路与公交线网的层级匹配

提高支路网密度,打通“断头路”,形成“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联动道路网络,以主干道作为跨区域公交干线过境,次干道作为干支线公交枢纽连接,支路公交为社区微循环公交,实现公交线网全覆盖。在规划新建道路时,考虑预留公交站用地和公交线网走廊;旧城区改造时,结合道路改造公交线路优化,将公交支线延伸至密集客流量区域,缩短居民步行距离,增加公交通车客流。

3.3 强化衔接设计,提升换乘效率与出行体验

在道路交叉口 50—100 米范围内设置公交站点,缩短乘客换乘距离;在主干道两侧设置对称站点时,配套建设人行过街设施,并优化信号配时,保障行人过街安全与效率。在公交枢纽、大型社区周边道路规划中,采用港湾式公交站设计,避免公交车辆停靠时占用车道;设置公交站点与非机动车停放区、共享单车点的一体化衔接空间,方便市民 “公交 + 慢行” 组合出行,提升换乘便利性。

3.4 建立动态协同机制,适应流量时空变化

建立交通、规划、公交运营部门的协商机制,在道路建设项目规划编制中征询公交营运单位的意见,在公交线路调整之前对其影响路网通行的情况进行分析,做到同时优化完善。对于早晚高峰公交流量集中的情况,在道路建设项目设计过程中预留临时公交专用车道,在可变车道标志提示下实现路权的动态化分配;通过分析公交客流情况的数据定期调整公交线路走向,将流量引导至公交营运效率高的线路。

3.5 融入智慧技术,提升协同管理效能

融合道路监控数据、公交流量统计中的公交 GPS 定位数据、客流统计数据等,构建统一的智慧交通平台,实时掌握道路通行情况、公交流量变化,为规划调整和运营调度提供数据支持。依托道路周边导引屏实时显示周边公交线路、到站时间和拥挤度信息,引导乘客合理选择出行方式;依托大数据统计预测公交流量变化态势,提前调整道路信号配时,优先放行公交车辆,提高公交通过效率。

结论

城市道路建设规划与公共交通流量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二者的协同发展是破解城市交通困境的关键。当前存在的网络衔接不畅、资源分配失衡等问题,本质上是规划理念与协同机制的不足所致。通过更新公交优先的规划理念,优化道路与公交线网的层级匹配,强化衔接设计,建立动态协同机制,并融入智慧技术,可实现道路资源与公交流量的高效整合。

参考文献:

[1] 王冬冬 . 城市道路建设规划与城市公共交通流量优化研究 [J]. 人民公交 ,2025,(12):32-34.DOI:10.16857/j.cnki.cn11-5903/u.2025.12.062.

[2] 张 正 军 . 城 市 道 路 建 设 规 划 与 城 市 交 通 流 量 优 化 [J]. 人 民 公交 ,2024,(24):40-42.DOI:10.16857/j.cnki.cn11-5903/u.2024.2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