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一学一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黄银

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团山寺镇小学434400

摘要:“教一学一评”一体化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教学、学习和评价的相互融合,形成一个闭环的教学系统。教师可以将“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引入小学语文课堂,让评价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实现对教师教学成果、学生学习效果和课堂表现的全面提高,明确教学需求和教学设计的优化方向,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教一学一评”一体化;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应运而生,旨在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既注重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成果的教育体系。“教—学—评”一体化不仅能确保教学活动的精准定位与高效实施,还能通过持续的评价反馈与教学策略调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应对这一教学方法形成正确认知,并展开实践。

1“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的意义

增强语文教师综合能力。构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与评价紧密结合起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教学评价,教师能够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教学方式,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2“教一学一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以课时为单位策划短期教学评目标

科学、合理的短期目标除了能够统领课堂上短时的教、学、评活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评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进而为教师基于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的教和学生基于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的学建立动态平衡,进而为“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的教、学、评指引更明确的方向,同时将“教学评一体化”中对实效性和精准性的追求充分展现出来。以《赵州桥》为例,教师需要达成的短期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帮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特点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二是教会学生说明文的结构特征和说明方法,为学生的说明文写作打好基础。基于“教学评一体化”,教师在引导学生规划学习目标时,就需要对应教学目标来进行主体上的调整,把教师的主观能动替换为学生的主观能动,为学生确立“感受赵州桥的伟大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归纳说明文的基本特征和写作方法”的学习目标。

2.2情境融入教学,激发学、评互动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原理,学习过程被视为一个积极构建知识的动态过程,而情境作为知识构建的必要环境,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情境教学法正是该理论在实践中的鲜活体现,通过构建与学生日常紧密相关或紧扣课文内容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推动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语言,达成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情境所提供的互动平台,自然而然地为学生提供即时反馈与评价的机会。以《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为例。在课程引入阶段,借助多媒体手段再现寒冷冬夜的城市景象,辅以柔和而略带哀愁的背景音乐,迅速构建起与课文内容相呼应的情感基调,引领学生迅速沉浸于故事情境之中。随后,教师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启发学生设想自己为故事中的小女孩,漫步在寒风凛冽的街头,亲身体验她的孤独。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小组筹备简短的情景剧,再现小女孩点燃火柴、目睹幻象的场景。在此过程中,学生需精确把握课文内容,并创造性地融入动作、表情及对话,以深化对人物情感的领悟与表达。组织全班观赏表演,并激励学生从剧情复现、情感传递、创意展现等多个维度进行即时评价,促进积极的学、评互动。在评价环节,除常规的书面测试外,引入“情境反思报告”,要求学生记录自己在角色扮演中的体验、所学知识点及对自身或他人表演的评估。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促进自我反省与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实现评价的多角度与深度覆盖。通过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在模拟情境中锤炼语言表达能力、情感理解力及创新能力。同时,情境中的即时互动与评价机制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与成长,真正达成“教学评一体化”的教育目标。

2.3立足真实学情,优化评价设计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强调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活动,要求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在自主阅读、解读教材文本的过程中,感悟文本核心思想、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为保证语文学习的质量,实现教、学、评的深度融合,教师引入项目式学习理念,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学习项目,学生通过完成探究式学习任务获取语文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调整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再度投入到探究式学习之中,建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循环往复地实现学生的自我提升。以《现代诗两首》为例,教师为让学生真正了解诗歌、理解诗歌,最终走进诗歌世界,感受诗歌的魅力,领会现代诗的饱含情感、想象丰富、语言表达独特等特点,设计项目化活动,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诗歌、赏析诗歌,挑选喜欢的诗歌编撰诗集,并在诗集中留存批注。在成果展示环节,教师就诗集内容与学生互动:“鸟儿要干什么去?‘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有的学生认为鸟儿虽然疲惫,但翻转双翅的动作中带着摆脱束缚的自由感。部分学生提出不同观点,认为鸟儿因驮着太阳而感到疲惫,放下太阳意味着放下责任。分歧性认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投入到更具深度的讨论活动中。教师根据学习情况的变化调整评价方式,要求学生就“哪一方的理论更具说服力,更符合诗歌意境”展开辩论,进而投入到探究式学习过程中。

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郭乐静.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学业评价的实践探索[J].语文建设,2022(2):58-61.

[3]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