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及对策
赖立勤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开放大学 516400
摘要: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主要问题在于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导致教育与产业之间脱节,毕业生难以满足产业岗位的实际需求,进而引发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和企业招聘困难的双重问题。摆脱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大学生在职业规划;现状;策略
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大量具备人文素养和语言文字能力的专业人才。然而,在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
1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
1.1职业规划意识薄弱,方法与技巧欠缺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存在显著不足。他们往往持有一种较为保守的观点,认为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就足以满足自己的职业需求,而忽视了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和系统性布局。这种心态使得他们在面对未来的职业道路时,缺乏清晰的目标和方向。在职业规划的实际操作中,这些大学生往往缺乏科学的方法和实用的技巧,难以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和发展潜力进行深入分析,从而难以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
1.2职业定位模糊,缺乏自我认知
汉语言文学专业因其广泛的知识涵盖面,与众多职业领域都有一定的关联,但也正因为如此,专业方向的不明确性给学生的职业定位带来了挑战。许多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感到困惑,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倾向缺乏深入了解。这种自我认知的不足导致他们在面对职业选择时难以做出明确的决策,职业定位模糊,往往难以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1.3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确,机遇把握能力欠缺
对于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毕业后往往缺乏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这种缺乏规划的状态使得他们在职业生涯中难以取得显著进步。一方面,他们对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不足,难以把握行业动态和职业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如何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缺乏清晰的认识。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往往在职业发展路径上感到迷茫,难以有效地规划和实施自己的职业成长计划。
2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策略
2.1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需要在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之间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就业市场,减少目标错位现象。一方面,鉴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可能希望从事教学、宣传、编辑、策划、运营等多样化的职业路径,高校应建立学习交流平台,定期邀请这些领域的专业人士或杰出校友来校进行经验分享和交流。针对不同的职业方向,高校应组织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职业发展路径和行业现状。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快与企业的合作步伐,加强双方的互动,构建校企合作资源库,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供行业内岗位的实习机会。通过企业实训,学生可以提前接触职业环境,明确自己的职业意向,并据此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
2.2立足职业需求,优化专业课程建设
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难”问题,其部分原因在于学生们往往缺乏与实际岗位要求相匹配的胜任能力。这种能力的不足,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而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课程建设紧密相连。首先,高校应基于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这意味着,教师们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行业动态和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中,确保学生们所学知识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其次,高校应增加应用型实践课程在教学中的比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习、实训、项目实践等环节,学生们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运用人格类型测试,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根据对MBTI人格类型与职业规划能力关系的进一步探究,研究发现,在低认知组(不了解职业,缺乏自我认知)中,INFP人格类型的比例最高;在中等认知组(对职业和自我认知有一定了解)中,INFJ人格类型的比例最高;而在高认知组(对职业和自我认知非常了解)中,ISFJ人格类型的比例最高。这表明实感型(S)和判断型(J)人格类型的人在职业规划能力上表现得更为出色。实感型人格倾向于关注现实和具体的事实,注重细节,信赖有形的事物,并依赖常识和过往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判断型人格则偏好组织性、有序性以及强烈的目标导向。这两种人格类型的人不仅在职业规划能力上表现突出,而且在专业学习上也展现出更好的成绩。这一研究结果为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高校可以结合MBTI人格类型测试,在学生入学时评估他们各自的职业规划能力,并针对不同人格类型的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和因材施教。
2.4健全课程长效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质量
为了从根本上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高校应当建立健全的课程长效体系,确保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覆盖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生涯。首先,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到通识教育体系之中,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包括职业认知、自我评估、职业选择等基础知识,还应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职业模拟和实践,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而应将职业规划的理念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阶段中。例如,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融入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增加职业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体验职业角色,提升职业适应能力。
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不容乐观,但通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加强职业规划教育、优化课程设置和拓宽就业信息渠道等措施,有望改善现状,助力学生顺利步入职场。
参考文献
[1]王淑晓.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10):105-106.
[2]王军锋.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9):102-103.
[3]徐瑞敏.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23(8):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