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协同教育理论的家社园共育模式对学龄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实践探究

作者

刘璐 和晓燕 杨文漪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呈贡幼儿园 650500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通过多种教育活动和手段,向受教育者传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价值和意义,培养受教育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和责任感的教育实践。学前阶段对于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学龄前儿童的相关意识培育非常重要。本文基于协同教育理论,通过实践探讨家、社、园协同共育模式下培育学龄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分析其作用机制,并提出实践策略,结果显示该模式能有效促进相关意识的培育发展。

[关键词] 协同共育;学龄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探究

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 “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中。其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四个共同”与“五个认同”为基本内容,有计划、有目标、有意识地培养每一位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认同,形成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以及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活动。学龄前儿童是认知发展和情感培养的关键时期,从小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奠基显得至关重要且必要。

协同教育理论是一种融合多学科理念,强调教育系统各要素协同合作以提升教育效果的理论。其核心在于将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主体相互关联的整体,通过优化各要素间的协作关系,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学前教育中通过整合家、三方的教育资源,构成教育合力,形成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教育生态系统,共同为学龄前儿童打造一个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良好环境,为学龄前儿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有力支持。

一、家社园协同共育模式的优势和价值

(一)资源共建的优势

家社园协同共育模式是整合了家庭、社会和幼儿园的资源,为儿童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成长环境。在培育学龄前儿童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1.家庭资源:家庭教育贯穿儿童日常,具有长期性、延续性和随时性。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中,发挥亲子情感纽带的作用,分享家族的民族传统、习俗故事、民族特色手工艺等,让儿童从小接触和感受各民族的文化魅力。这种随时随地的教育能够不断强化儿童对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使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孩子心中逐渐生根发芽。

2.幼儿园资源:幼儿园教师具备专业的教育知识和技能,能够根据学龄前儿童的发展特点,设计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幼儿园拥有完善的教育设施和教学资源,如图书室里的民族文化书籍、教具室里的民族服饰道具等,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3.社会资源:每个社区都有其独特的地缘文化,利于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和教育基地,为儿童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这些实践活动能让儿童更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责任感,感受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让儿童更加直观地感受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多彩,增强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责任共担的价值

在协同共育中,家庭、社会和幼儿园各方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要承担起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品行及个性形成的责任,做好幼儿园教育的延伸工作。社会则要为孩子提供安全和谐的社区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幼儿园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要承担起系统培育儿童综合素质的重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各方责任共担,共同为儿童成长营造积极的整体环境和良好的教育生态,儿童在丰富的教育资源中,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协同共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内容

(一)思想政治教育

品德启蒙、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认知与适应、集体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渗透等。

(二)民族历史知识

民族认知方面:包含民族多样性认知(名称、外貌、服饰)和民族文化元素认知(节日、美食、建筑、文字、语言、传说等);民族情感和态度方面:平等意识、尊重意识、喜爱之情、友好互动等;民族关系和团结方面:相互依存、团结故事、团结实践等。

(三)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间艺术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版画、捏泥人等);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童话故事等);传统游戏(丢手绢、跳皮筋、滚铁环、鸡毛毽等)。

(四)红色文化

红色故事(英雄事迹、革命故事)、红色歌曲、红色游戏(角色扮演、红色主题建构)、红色文化物品(认识国旗国徽、红色纪念品)等。

三、协同共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路径方法

(一)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1.制定民族教育课程:幼儿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制定符合3-6岁不同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民族教学教育活动计划。通过开展主题教学活动、组织文化艺术活动等方式,引导孩子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

2.组织家园共育活动:如讲述民族英雄故事、传唱传统儿歌等方式,让孩子从小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开展家长学校,与家长达成教育一致,父母有意识的通过日常生活中加入民族教育;以亲子活动的积极参与、配合幼儿园开展的民族教育教学活动;调动并有效运用家长提供的适合幼儿的开展的民族教育资源。

3.联动社区多元资源:与社区合作,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创造搭建民族教育平台,开展各类民族文体活动,如民俗展览、传统技艺表演等,让幼儿体验中华民族文化魅力实现资源共享。

(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式

-优化、营造、创设教育环境

-教育设备和教学物品投入

-融入五大领域教学活动

-开展大型活动或主题教育活动

-开展传统游戏或民间体育游戏

-组织亲社会活动或亲子活动

-组织研学、游学活动

(三)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方法

在原有的教育方法基础上,创新教育方法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关键:

1.游戏化教学:设计富有民族特色的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和体验民族文化。

2.情境式教学:创设具体的文化情境,让儿童在模拟的社会实践中增强文化认同。

3.体验式教学:幼儿通过亲身参与民族文化实践活动,在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获得深刻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4.互动式教学:鼓励儿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共同体意识。

四、家社园协同共育的实践探索案例

以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呈贡幼儿园为例:幼儿园从2018年开始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并用时五年左右构建了“非遗”园本课程;于2023年至今开展关于学前教育阶段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体系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与家庭、社区联动,有机结合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元的各类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活动,具体如下:

1.优化教育环境:公共环境和班级环境进行民族文化的环境创设和布置,投放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图书或绘本、玩教具。

2.融入五大领域:将民族文化融入“五大领域”,共设计了百余篇适合3-6岁幼儿不同龄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计划。

3.主题教育:结合传统节日、节气、民族历史事件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元旦、元宵、端午、中秋、国庆、建军节等,开展形式有游园活动、文化展演、家长进课堂、观影活动、传承人进园、社区联动等。

4.大型活动:开展全园性的民族教育大型活动,如在六一儿童节开展经典文化诵读、民族故事大赛等,活动的开展方式多以家长开放,亲子互动的方式开展。

5.亲社会活动:以全园或年级为单位开展亲社会活动,有效运用社区资源、高效资源、家长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走进社会,以活动实践的方式亲身体验各种民族文化活动。

6.亲子活动: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开展亲子活动,家长参与讨论活动内容及开展方式,班级教师、幼儿、家长参与的民族培育活动。如:参观民族博物馆、游学民族村等。

7.家庭研学:以家庭为单位,利用节假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优质教育资源,到各地开展研学活动。

五、总结与展望

六年的实践探索,通过家庭教育环境的营造;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与开展等多种方式,有效地促进学龄前儿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和发展。在未来,还可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为孩子们打造更加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孩子们 “穿越” 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切身体验好额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及交流,引导幼儿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以及文化自信,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赵伦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民族教育的使命[J].学术探索,2021,(01) .

【2】胡志伟.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构建研究———基于“五个认同”构建的演进与回归[J].学术探索,2020,(10) .

【3】王稳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机理及其实现[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1,58(05) .

【4】赵刚,蒲俊烨.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 概念,价值,内容与路径[J]. 民族教育研究,2020,(4) .

【5】程东亚、杨金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路径探索[J].西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0,35(02) .

【6】赵心愚.教育视域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民族学刊,2021,12( 02) .

【7】陈向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幼儿园课程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21,(6):89-92

【8】普春丽.边境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索--基于中国边境云南段的调查.学术探索.2022,(1).

【9】宋生涛.我国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地方课程特征与功能.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11(8).

【10】冯巧.云南边疆地区幼儿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个案研究[D].

【11】曹能秀、马妮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研究.云南师范大学校报.2022.01(54).

【12】赵露、王阿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叫停教育的实践逻辑与进路[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22(5).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3年度“三个定位”专项课题“云南学前教育阶段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研究”(项目编号:2023J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