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校本化实践与探索
郭羚
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二小学
一、理念认同:美术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根基
在推进“美术渗透劳动教育”校本实践之前,我校美术教研组经过多次的研讨与学习,深入理解了二者在育人目标、实践过程与精神层面的内在一致性,形成了以下共识:
(一)目标同向: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术教育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创造潜能,劳动教育则重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二者统一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根本教育目标。具有良好审美能力的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劳动创造美、改造生活;而热爱劳动的学生,也更易在艺术创作中体会到实践过程的价值与收获成果的喜悦。例如,在学生运用剪纸技艺来装饰教室环境时,一张张不同色彩的窗花、剪纸作品等,把教室装饰的让人感觉眼前一亮,赏心悦目。这一活动不仅锻炼了他们构图与色彩搭配的审美能力,也通过亲手实践深刻理解了“劳动创造美”的实际含义,实现了美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过程交融:美术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劳动
美术创作过程天然融合了脑力与体力劳动,涵盖设计构思、材料准备、动手制作、工具整理等环节,完整体现了“计划—实施—成果—反思”的劳动逻辑。构思主题、设计造型属于脑力劳动;剪、贴、绘、塑等是体力劳动;而课后整理工具、清理工作台面则是劳动习惯的自然培养。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无需额外增设环节的,只需要有意识地把劳动观念与习惯培养嵌入创作全过程,即可实现“无痕”融入,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自然接受劳动教育。
(三)精神共通:培育专注、坚持与创新的品质
美术创作与劳动实践都需要具备耐心、专注与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学生为完成一件泥塑作品反复调整造型、打磨细节,与劳动者在岗位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每完成一幅作品后的成就感与每一次值日劳动后的满足感,本质上都是通过付出获得的积极情感体验。这种精神层面的高度契合,也为劳动教育融入美术课堂提供了深层动力。
二、内容挖掘:苏少版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素材梳理
我们对苏少版小学美术教材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结合校本实际,提炼出了以下四类包含劳动教育元素的教学内容,为美劳融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
(一)“劳动创造美”:展现劳动场景与劳动成果的课题
教材中部分课题直接呈现劳动场景或劳动成果,是进行劳动教育的良好载体。例如四年级《老房子》《门窗墙》,在引导学生欣赏传统建筑结构装饰之美的基础上,可延伸介绍古代工匠在木材雕刻、瓦片烧制、榫卯拼接中的辛勤劳动与智慧,使学生感受工匠精神 0 。六年级《我种的植物》,在学生自主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中,从种子、幼苗、成熟到结果,体验种植的乐趣,感受劳动者的辛勤付出。
(二)“劳动过程美”:依托手工制作类课题体验劳动流程
教材中丰富的工艺制作课,如泥塑、剪纸、编织等,本身就是微型的劳动实践项目。例如三年级《动物朋友》可拓展陶艺制作,让学生经历揉泥、塑形、修饰、模拟上釉的完整流程;二年级《纸卷魔术》通过折、画、剪、粘等步骤锻炼学生手眼协调与耐心细致的劳动品质;四年级《穿穿编编》则让学生初步体验编织劳动的艰辛与美感。
(三)“劳动智慧美”:挖掘传统工艺中的劳动智慧与文化积淀
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的课题,饱含着劳动人民世代积累的智慧与经验。教学六年级《美丽的园林》一课时,除欣赏园林的布局与景致外,可重点讲解假山堆叠、花卉栽培、景观布局中蕴含的劳动智慧,体会“巧夺天工”的匠心底蕴;在剪纸、扎染、蓝印花布等主题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授技能外,更应该强调这些技艺作为劳动成果的文化价值,增强学生对传统劳动方式的尊重与认同,培养文化传承的意识。
(四)“劳动生活美”:运用美术技能服务生活与集体
引导学生将所学美术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与集体服务中,体现劳动的实际价值。例如五年级《我设计的图书封面》《我做的图书》等,可组织学生完成从设计、排版到装订的“微型出版”劳动;《漂亮的鞋》《包的设计》则鼓励学生对日常用品进行美化与改良,体现劳动优化生活的理念;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黑板报绘制、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墙设计等集体劳动,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培养服务意识与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劳动教育融入美术课的四步实施法
基于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以下四步教学策略,确保劳动教育有序、自然地融入美术课堂:(一)情境创设:在导入环节激活劳动体验
利用多媒体资料、实物展示或故事讲述等方式,创设与课题相关的劳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劳动认同。例如在教学《厨房》一课时,可播放厨师烹饪过程的短片,引导学生关注洗、切、炒、摆盘等一系列劳动细节,并邀请学生分享家中长辈做饭的经历,促使他们带着对劳动者的尊重进入创作状态,在作品中自然表现劳动场景与人物动态。在教学《老房子》一课时,通过展示老工匠们辛苦修复古建筑的照片与视频,让学生理解传统建筑背后的艰辛与智慧,从而增强他们对劳动价值的认同。
(二)过程强化:在实践环节嵌入劳动要求
课堂上我们明确将劳动习惯培养融入创作全过程。课前指导学生自主准备工具材料;课中强调安全规范操作与材料节约;课后将工具整理、桌面清洁纳入必做环节,并作为过程评价的重要指标。例如在剪纸等手工活动中,要求学生将废纸屑分类投放,强化环保意识。在泥塑课程中,反复强调“泥料不浪费 , 工具保持干净”,将劳动习惯的培养逐渐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中。
(三)主题升华:通过作品表达对劳动的理解与赞美
引导学生以艺术作品歌颂劳动之美、劳动者之美,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例如在绘画《三百六十行》这一课中,鼓励学生描绘身边的劳动者——环卫工人、交通警察、食堂工作人员等,捕捉他们动人的劳动瞬间,表现劳动者的风采;作品展示环节组织学生讲述创作意图与人物故事,深化对劳动价值的认同;还可与语文学科联动,为作品配写短文或诗歌,实现跨学科育人效果。
(四)项目拓展:延伸应用劳动与美术的融合价值
设计开展与美术相关的课外劳动项目,使学习成果服务于实际生活。如“班级小菜园标识设计”项目,可结合我校的“蔬心乐园”种植基地,从身边事做起,激发创作热情。学生进行实地测量、设计图案并亲手制作安装,充分体验完整的项目流程;“旧物改造”项目中,用塑料瓶制作花盆、用旧衣物缝制环保袋,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社区文化墙绘”活动,学生以小组形式利用空余时间参与主题墙绘创作,体验劳动服务社会的意义。
四、校本路径:“小而实”的美劳融合落地举措
基于我校实际,我们摒弃“大而全”的融合方案,聚焦可行性与持续性,开发了以下校
本实施路径:
(一)课堂内嵌小任务:利用零散时间培养劳动习惯
在不影响主课教学的前提下,每节课嵌入 5—10 分钟的劳动小任务。例如:开展“工具归位赛”,比比谁的画笔摆放最整齐、桌面最整洁;在《剪纸》课后用剪纸作品装饰班级评比栏;在美术小组中设立“材料管理员”“画纸准备员”“工具回收员”等岗位,轮流担任,强化责任意识。
(二)短时微活动:利用碎片时间开展美劳创作
利用课间、午休、课后服务时间组织灵活多样的微活动。例如在教室设置“美劳角”,提供彩纸、黏土、废旧瓶罐等材料,学生可自由进行拼贴、折叠、造型等小制作;每月设定一主题,如“开学季文具翻新”、“冬季温暖小物设计”、“环保创意大赛”,组织短期制作活动;设计“家庭美劳任务”,如“与家长共同设计一顿早餐摆盘”、“绘制家庭垃圾分类指引图”,加强家校协同。
(三)班级小型项目:聚焦真实需求开展劳动实践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可持续的小型项目。如图书角美化项目:学生设计制作书目分类标签、借阅规则海报、图书修补工具盒;实用教具制作:利用卷纸芯、纸箱等制作笔筒、收纳盒;校园微服务:为校园垃圾桶设计分类标识,并组织垃圾分类实践活动;高年级与低年级结对,指导弟弟妹妹完成简单手工作品,体验劳动互助的快乐。
(四)配套保障:轻量化资源与激励评价
资源方面,以利用废旧材料为主,设立班级“资源回收角”,收集纸箱、瓶罐、布料等日常可用材料,减轻资源压力;评价方面,注重过程性与激励性,设立“美劳小明星”评比栏,对工具整理、合作互助、创意实践等表现及时给予贴纸奖励,并通过教室展示、班会表扬等形式强化正向反馈。
五、反思展望:实践成效、问题与未来规划
(一)实践成效
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实践,美劳融合教学取得初步成效:学生劳动习惯显著改善,大多数的学生能自觉整理美术工具,部分学生还将这一习惯迁移至日常学习生活;美术学习兴趣明显提升,课间主动参与“美劳角”创作的学生增多;家长反馈积极,普遍反映孩子更愿意参与家务劳动,动手能力与责任感增强。
(二)现存问题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校本内容的系统性与层次性不足,各年级美劳融合活动存在重复现象,缺乏能力梯度设计;二是部分活动内容吸引力不强,个别学生对手工整理类任务兴趣不高,小组活动中参与度不均;三是家校协作深度不够,部分家长对美劳融合的价值认识不足,配合度有待提高。
(三)改进方向与未来展望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计划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构建按年级递进的美劳活动体系,细化各年级劳动技能与美术表现的综合要求,避免内容重复;二是增强活动设计的趣味性与选择性,在同一任务中提供多种选项,照顾不同兴趣与能力的学生;三是加强家校沟通,通过作品展示、活动邀请、家长群分享等方式,帮助家长直观感受融合育人的成效。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小而实”的校本路径,进一步系统梳理各年级美劳融合点,形成校本活动清单;持续开发深受学生喜爱的项目,如“瓶盖拼贴班级树”“纸箱建构大赛”等;尝试开展跨班级、跨年级的美劳交流活动,扩大融合教育的影响范围。
美劳融合不必追求形式上的宏大与新颖,而应着眼于日常教学中的细节实践,让学生在绘画、制作之中自然形成劳动意识、锻炼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以劳育美、以美育人”的良性循环,让美的种子与劳动的精神在孩子们的心中同步生长,最终成就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 詹友淦 . 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J]. 当代教研论丛 ,2023,9(4):51-54. DOI:10.3969/j.issn.2095-6517.2023.04.013.
[2] 李小川 . 浅谈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 [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3(12):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