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红色文化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吴敏仪
珠海市香洲区前山小学
摘要: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展现了无数先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付出的巨大牺牲。红色文化蕴含的爱国情怀,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期,教师借助红色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本文主要探讨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应用红色文化的意义,并研究如何“润物细无声”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学中,以期为教师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红色文化;小学;德育教学
引言:现如今,社会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愈加重视。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成为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较为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了思想层面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有效利用红色文化作为德育教学资源,如何将其“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一、在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应用红色文化的意义
红色文化中所展现的英雄事迹、革命精神,对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教师可以“润物细无声”地让语文教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红色文化提供的教学素材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念。小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红色文化有助于其在早期阶段深化对真善美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讲述红色历史故事、学习革命诗文等形式,德育教育能在精神层面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二、红色文化在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利用课本红色资源,夯实红色基础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利用课本中的红色资源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红色文化基础。课本中的红色资源拥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事迹,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将这些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可以悄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红色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课堂上的每一个红色故事,每一个革命先烈的事迹,都在无声地塑造着学生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引导作用,形成系统的德育教育框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层层递进的教学思路,逐步引导学生领悟红色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感受红色文化的无声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德育素养,让德育理念在日常教学中得以自然升华。
为让学生能够理解《我的战友邱少云》故事中的革命精神,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可以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引入主题,先带领学生回顾课本中的人物邱少云,激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兴趣。同时,教师能够借助提问:“你知道邱少云为什么选择忍受火烧的痛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其思考邱少云英勇无畏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细致讲解邱少云牺牲的背景,结合具体历史事件,阐述红色文化中“为人民而战”的核心价值。在这时,教师不断提醒学生,邱少云的故事不仅是简单的英雄事迹,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红色文化中的鲜明一笔。教师适时插入自己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使学生更容易接纳这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邱少云忍受烈火的情形,强调其忠诚,突出革命烈士的集体主义精神。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邱少云宁死不屈?把这份爱国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思想中。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考深度,教师引导学生从邱少云的英雄行为中提炼出“无私奉献”的德育价值,鼓励学生将这些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可以设计讨论环节,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邱少云事迹的看法,探讨如果自己处于类似的环境中会如何选择。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要将“红色文化”的力量传递给每个学生,做到“润物细无声”。
2.创设红色文化情境,厚植爱国情怀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红色文化的情境,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这种教学策略使红色文化成为学生心灵深处的一部分,为其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课本中生动的故事和影视资料中的典型革命人物,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其责任担当。而教师在实施这些教学策略时,应从整体上设计教育内容,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德育教学中,使学生在“无声”中受到红色文化的浸润。
以《开国大典》为例,德育开始时,教师需要播放开国大典的历史影像,并在视频结束后简要叙述背景,介绍新中国成立的重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好奇与思考。随后,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们是现场的一个小学生,看到这一刻会有什么感受?”这些问题能够让学生从心底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伟大与震撼。教师逐步引导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讲述毛泽东主席宣告新中国成立的激动时刻,以及背后无数革命先烈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所做出的巨大牺牲。每当讲到这些英勇事迹时,教师都要用生动的语言强调开国大典背后的红色文化精神,提炼出“为人民服务、为民族振兴”的核心价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将历史的深远影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促使其思考:“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怎么做?”在课堂的最后,教师用讨论环节总结开国大典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新中国成立的感想,激发其爱国情感。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让学生的责任感与集体主义精神在红色文化的引导下悄悄生根。
3.设置思考探究问题,深化红色认知
借助提问,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深化学生对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理解,进而加深其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思考问题,让学生在探讨中主动思考、主动表达。随着问题的深入,教师能够借助层层递进的教学思路,将红色文化的核心理念逐渐传递给学生,使其在理解历史的同时,形成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共鸣。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的思想逐渐与红色文化的精神碰撞,并将红色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等德育价值贯穿始终,促使学生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展示课文背景和内容,让学生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随后,教师从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入手,介绍中华民族面临的困境,以及鲁迅先生如何激发起青少年为国家振兴而努力读书的激情。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在过去的历史中,中国曾经经历过哪些困难?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国家的变化以及自身的责任感,逐渐将话题引向红色文化。紧接着,教师深入引导学生探讨红色文化中的奋斗精神,结合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及其他历史人物,强调“读书为国”的精神,帮助学生理解爱国情怀与个人责任的关系。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会选择怎样为国家的振兴贡献力量?”这些问题不仅能够让学生思考历史,还能够让其反思自己如何在当下的学习中为民族的未来贡献力量。接下来,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探讨如何通过自己的学习,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一分子。教师借助层层递进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从历史到现在,从个体到集体,深刻理解红色文化中的奋斗精神与家国情怀,感受其在今天的意义与价值。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体会历史人物的坚韧不拔、勇敢奋斗的精神,将这些价值观融入学生的思想中,从而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组织课外红色活动,加强红色教育
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融合效果,教师可以凭借丰富的课外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利用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这些活动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感受革命历史的伟大,进而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构建多元化的课外红色活动平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红色教育的历史现场。活动的设计应紧扣红色文化的主题,如参观革命历史遗址、观看革命题材电影等,借助历史的情境让学生直观体验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这些活动层层递进,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让红色文化得以生动呈现,使学生在无声的教育氛围中体会到革命精神的深远影响。教师在活动组织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将红色文化的核心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每个学生的内心。
以《金色的鱼钩》为例,教师要让学生感受老班长崇高的精神,感悟其忠诚与奉献,提升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教师可以先在课前安排学生观看《金色的鱼钩》这部革命先烈电影。在影片播放后,教师提出问题:“看完这些英雄事迹,你们对老班长的精神有何感触?”这一问题迅速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激发其对革命历史和英勇精神的兴趣。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纪念馆,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遗迹,感受红色文化的沉甸甸的分量。学生在实地参观过程中,教师利用现场讲解和互动问答环节,引导学生思考老班长及其他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如何融入今天的社会生活。这一活动能够为课堂内容提供真实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对老班长精神的体会,使红色文化在学生心中滋养生长。课堂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英雄”的小作文,鼓励学生将老班长的精神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在课堂中,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逐渐升华,使红色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长久的印记。
5.落实课堂教学评价,增强教学成效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红色文化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给教学评价开辟新的维度。红色文化作为独特的教育资源,通过讲述革命历史、英雄事迹,不动声色地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为其心灵深处埋下崇高的道德种子,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推动课堂教学评价向德育目标全面靠拢。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明确德育目标,并从学生的心理发展出发,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合进教材内容,巧妙渗透到课堂活动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与爱国情怀,这种力量通过情感的共鸣逐渐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标准。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的过程中,教师要紧扣评价这一关键环节,设置多个层次的评价机制,逐步增强德育成效,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师先通过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狼牙山的历史背景及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此时,教师注重情境创设,凭借生动的描述将五壮士面临的险境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接下来,教师在讲解文本时,要特别注意课堂中的评价反馈,依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策略。在讲解五壮士舍生取义的壮烈场面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五壮士的精神到底意味着什么?你觉得他们的行为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对每个答案都进行及时、具体的评价,表扬学生的观点,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英雄事迹背后的革命精神。比如,当有学生提到五壮士“为了保护群众而英勇牺牲”时,教师肯定其对事件的理解,并结合红色文化进一步提问:“这种为人民群众舍生忘死的精神,是我们今天需要学习的核心价值吗?”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即时评价,特别关注学生是否能从五壮士的事迹中提取出与当代生活相关的道德准则。
结束语: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精神内涵与崇高的革命理念为当代德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将红色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德育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能够激发其爱国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非常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推广。
参考文献:
[1]于丽平.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体系:意义、现状与策略[J].现代教育,2024,(05):40-44.
[2]吴玉珍. “五育”并举,落实德育——浅析小学语文红色文化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2024,(19):47-48.
[3]郑桂春. 闽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小学德育课程的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4,(09):143-145.
[4]胡彩琴. 润物细无声——红色文化在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3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