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扶正通络针灸法联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天轨)治疗脑卒中步态异常的疗效观察

作者

商宏琳 朱一霄 戎淇

杭州市拱墅区小河湖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目的:探索治疗脑卒中步态异常更加便捷、有效的康复治疗措施。方法: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进行分组。具体分为扶正通络针灸法联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组(即运用扶正通络针灸和减重支持系统训练治疗,每天治疗1次),治疗强度一般根据患者个体感觉良好、耐受能力调节,和针灸常规组。结果:联合治疗在治疗脑卒中步态异常方面表现出更好的疗效,相较于针灸治疗,联合治疗的患者有显著改善。结论:扶正通络针灸法联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减少跌倒风险,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扶正通络针灸法;减重支持系统训练;脑卒中步态异常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康复治疗手段虽然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但仍无法满足脑中风康复治疗的临床需要,本项目的意义在于通过扶正通络针灸法联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治疗脑卒中步态异常,探索治疗脑卒中步态异常更加便捷、有效的康复治疗措施。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

扶正通络针灸法联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治疗脑卒中步态异常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中医针灸在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方面在国内是比较主要的治疗手段,在国际上也得到很大的重视,而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在这方面治疗效果也很显著,特别在20世纪80年代后在国内各种康复治疗机构发展很迅猛。发挥两者的优点,把扶正通络针灸法与减重支持系统训练系统的联合起来治疗脑卒中后步态异常有独到之处。

步行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扶正通络针灸法治疗联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可增加肢体的血流量、促进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扶正通络针灸法治疗同时能够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整体能力的恢复,因此在脑中风的治疗中运用较多。

三、实施步骤

(一)研究准备阶段(第1-2周)

1.研究团队组建与培训

成立由针灸专业医师、康复治疗师、护士以及统计学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对团队成员进行统一培训,确保每位成员熟悉研究方案、治疗方法、评估标准以及数据记录要求。培训内容包括扶正通络针灸法的操作规范、减重支持系统训练的操作流程、各种评估量表的使用方法等,通过理论讲解、现场演示和模拟操作等方式,使团队成员熟练掌握相关技能。

2.研究设备与物资准备

购置减重支持系统训练设备(天轨),并确保设备安装调试完毕,性能良好,能够正常运行。准备针灸治疗所需的针具、消毒用品、敷料等物资,以及各种评估量表和数据记录表格。同时,设置专门的治疗室和评估区域,保证研究环境的整洁、安静和安全。

(二)基线评估阶段(第3周)

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资料。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严格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步态异常患者,并将其纳入研究对象。对纳入研究的患者进行全面的基线评估,由专业的评估人员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对患者进行步态分析、患肢周围肌力徒手评定、下肢各关节活动度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平衡功能评定以及Fugl-Meyer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等。详细记录每位患者的各项评估指标数据,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为后续的治疗效果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三)治疗干预阶段(第4-16周)

1.治疗方案实施

联合治疗组患者接受扶正通络针灸法和减重支持系统训练,针灸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如扶正选气海,关元。命门等穴位,通络选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每周治疗5次,每次30分钟。减重支持系统训练根据患者的体重和身体状况调整减重比例,从低强度开始逐渐增加,训练内容包括站立训练、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等,每天治疗1次,每次45分钟。

2.治疗过程监测与调整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康复治疗师和针灸医师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治疗效果等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和训练强度。如患者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处理,并记录相关情况。

(四)疗效评估阶段(第17-18周)

在治疗结束后,再次对两组患者进行与基线评估相同项目的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评估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扶正通络针灸法联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治疗脑卒中步态异常的疗效。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两组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五)数据整理与分析阶段(第19-20周)

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治疗记录、评估数据等。运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绘制图表,总结研究结果。分析扶正通络针灸法联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治疗脑卒中步态异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其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

(六)研究总结与报告阶段(第21周)

根据数据整理和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扶正通络针灸法联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治疗脑卒中步态异常的疗效,讨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将研究成果向相关学术会议和期刊进行汇报和发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四、未来研究方向和创新点

(一)未来研究方向

1、建立扶正通络针灸法联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治疗脑卒中步态异常的治疗方案;2、采用中医调整脏腑经络基础理论联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治疗脑卒中步态异常的方法;3、临床疗效评定研究: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初步筛选,按照随机对照原则设计,并在常规康复护理治疗基础上进行,比较扶正通络针灸法联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治疗脑卒中步态异常与常规针灸疗效,初步制定本项目研究的疗效评价标准等;4、从患侧步态分析评定,患肢周围肌力徒手评定,下肢各关节活动度评定和ADL评定,平衡功能评定,Fugl-Meyer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等不同方面研究针灸联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治疗脑卒中步态异常的治疗效果。

(二)创新点

因脑卒中所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特别是步行异常,严重打击了患者的自信心,而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在电动移位及轨道系统的配合下,可完成患者转运,体位转移,站立训练,平衡功能训练,步行训练等康复训练过程,并能将患者的跌倒风险和康复治疗师的工作强度降至最低,有效实施康复的早期介入。因而,对减重支持系统训练的应用,尽早的建立患者对疾病康复的信心,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缩短康复周期,并尽可能的恢复步行障碍,达到回归社会的康复宗旨。

五、总结

在已有明确疗效的中国传统中医适宜技术的方法应用前提下,对减重支持系统训练的应用,尽早的建立患者对疾病康复的信心,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缩短康复周期,并尽可能的恢复步行障碍,达到回归社会的康复宗旨。

参考文献

[1]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M].中国医药学,1996,1(2):56-56.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卓大红.中国康复医学.华夏出版社(第二版)2003.

[4]周谋望,岳寿伟,何成奇,等.康复评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5]中华医学会康复医学分会.康复医学诊疗规范(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6]梁繁荣,王华.针灸学(新世纪第五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7]刘国辉.通络扶正汤结合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98例的效果研究[J].北方药学,2016,13(9):82-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