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体育人:小学体育班主任的育人路径探索

作者

谭攀

重庆市大渡口区公民小学校 400082

摘要: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教育不仅承担着小学生增强体质的重担,还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规则意识以及坚韧意志的关键途径。本文以小学班体育主任的视角出发,从规则教育与班级管理结合、用体育精神进行德育渗透、利用体育课增强学生的班级凝聚力和集体意识、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四方面,深入探讨“以体育人”的具体路径。将育人目标融入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坚韧意志与健康发展,为小学体育班主任的育人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以体育人;小学体育班主任;育人路径

引言: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落实,体育在全面育人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体育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活动,也是学生意志品质、团队意识、规则意识的培育者。小学体育班主任的优势就在于将体育活动、体育精神等融入到班级中,而如今小学体育班主任的育人方式在实践上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如何将体育教育与班级管理相联系,寻求育人途径,实现全面育人,提升小学教学,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规则教育与班级管理结合,加强学生规则意识

体育规则具有较强的约束性和公平性,在班级事务处理中运用体育规则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在班级事务处理中融入公平、公正的规则,能够培养学生公平竞争、遵守规则的习惯。如,在篮球教学中,班主任可以先让学生了解篮球比赛规则:手不能摸球、走步、不按顺序发球等,之后利用篮球比赛的方式让学生来练习篮球规则,在练习的过程中针对学生违反的规则如走步,班主任可以暂停比赛并分析违反规则的原因以及后果,让学生明白规则对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性。体育教学中还可以引入的规则有队列纪律、活动规则等,要求体育课到课,集合列队,以此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比如,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排队意识可以运用在班级的排队中,让学生在上下课、食堂打饭、课间操等环节中排队;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对于体育器材的规则意识还可以运用在班级的东西摆放中,如,文具摆放、室内设施维护等,以此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规则,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二、利用体育精神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坚韧意志

体育精神是一种文化价值观,体育精神的核心是拼搏精神、团结精神、公平精神等,这些精神品质对于小学生德育教育有积极的影响。其中拼搏精神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不放弃坚持不懈,使学生养成积极面对困难,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团结精神有助于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团结合作,具有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公平精神则强调公正无私,具有正确的是非观。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体育精神的渗透中,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观,在平时的体育教育和班级活动中,可以将体育精神渗透给学生,达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例如,班主任可以讲述一些优秀运动员拼搏奋斗的故事,如,通过视频、图文等方式展现中国女排不畏艰难险阻,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团结的精神取得胜利的顽强作风,重点介绍郎平教练和女排队员训练刻苦、不畏强手、永不言败等先进事迹,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女排精神”,让学生从中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意识。在竞赛中,学生可真切地体会团结合作的重要性,通过遵守赛制,体会公平竞争的意义。

三、利用体育课增强学生的班级凝聚力和集体意识

班级凝聚力是班级建设的生命动力,集体意识是学生归属感、责任感的具体体现。小学体育班主任可借助体育课的团队性、交互性等特点,通过开展体育班集体活动来培育学生的班级凝聚力和集体意识。小学体育班主任可组织需要同学之间相互协作才能完成的团队性体育活动,如,拔河比赛、接力跑、集体跳绳比赛、篮球比赛等活动,在协作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集体力量。班主任可组织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友谊体育比赛活动,如,篮球友谊赛、拔河友谊赛等,让学生在为班级争光的同时增加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体育活动类型的不同会对集体意识产生不同的影响。竞技性体育活动,如,短跑竞赛、篮球比赛等活动,可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可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趣味性体育活动,侧重集体氛围。比如,旱地龙舟、托球跑、结对走、稻草人游戏等等。这样的运动项目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关爱,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观念,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最大化实现教育功能的项目。

四、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小学生的生理发展,主要体现在骨骼、心肺和肌肉力量的增长。通过跑步、游泳之类的心肺运动训练,能够让小学生的心肺输出量、肺活量提高,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整体新陈代谢水平。当然体育活动的选择也要考虑小学生的年龄阶段,例如,低年级的小学生就可以玩一些简单的运动,如跳绳、踢毽子等,既能够增加趣味性,还能提高协调能力和灵活性,高年级的小学生就可以挑战一些高难度的运动,如篮球足球之类的运动,满足身体的新需求。所以,合理地安排体育活动的种类和形式,能够发挥体育活动对小学生的生理发展的积极作用。体育活动除了能够对小学生的生理起到积极的影响之外,还能够对其心理起积极的调节作用。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学业负担、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因素,导致他们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体育活动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释放压力的渠道。同时,体育活动也会使学生产生自信心。比如,学生完成一件有难度的事情或赢得一场比赛后,会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科学合理地组织和设计体育活动,能充分利用体育活动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结语:

小学体育班主任“以体育人”的路径,首先,通过规则教育与班级管理的结合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规则意识,还显著提升了班级管理的效率与公平性。其次,利用体育精神进行德育渗透,有效帮助学生树立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此外,通过设计团队协作性体育活动,班级凝聚力得到显著增强,学生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并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最后,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安排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无论是生理发育还是心理健康调节,均展现出积极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杨波.基于小学体育开展课堂教学工作管理的有效途径研究[J].当代体育,2022,(29):59-61.

[2]王怀玉.小学体育学科教学与班级建设的融合[J].江苏教育,2021,(84):37-40.

[3]沙宇豪;李峰.融合·渗透·升华: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德育教育实践探索[J].环球慈善,2024,(2):0220-0222.

[4]陈亮.育体育心,立德树人——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当代体育,2022,(10):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