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前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儿童语言发展

作者

曹烨彤

南通市通州区金桥幼儿园,江苏 南通 226300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传承与儿童语言发展存在密切关联,文化传承对幼儿的语言发展起着滋养与引导作用。在语言认知与表达能力与文化素养等方面,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能有效提升幼儿语言发展水平。教育实践中,通过构建传统经典诵读课程与开展民俗文化体验活动与营造家园文化浸润空间等途径,可促进幼儿文化素养与语言能力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文化传承;语言发展;价值实现

引言:

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以及文化认知的关键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语言资源以及教育智慧,将其融入幼儿语言教育过程,能有效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化素养。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对幼儿语言发展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如何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语言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已成为学前教育领域亟待探讨的重要议题。在信息化时代,文化传承与语言教育的融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探索文化传承对儿童语言发展的滋养作用,构建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教育体系,对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传承与语言发展的有机统一,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

一、文化传承滋养儿童语言发展的向度

(一)增强语言认知与文化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幼儿语言认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能增强幼儿对母语的敏感度以及理解能力,促进语言符号系统的建构。在文化浸润过程中,幼儿通过接触古诗词与经典故事等传统文化载体,逐步形成对语言结构以及语义的深层认知。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语言素材为幼儿提供了多维度的语言学习资源,帮助幼儿建立起系统的语言认知框架[1]。同时,文化认同感的培养与语言认知发展相辅相成。当幼儿在诵读古诗与聆听民间故事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形成对中华文化的情感依附以及认同。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建立能够激发幼儿主动探索以及运用母语的积极性,进而推动语言认知能力的持续提升。

(二)促进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

传统文化素材为幼儿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支撑。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规范与人际交往准则等内容,为幼儿提供了规范化的语言表达模式。幼儿在传统节日活动与民俗文化体验等实践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交流,习得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交际技巧。传统文化典籍中优美的语言表达,为幼儿提供了生动的语言范例,有助于其掌握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在戏曲表演与传统游戏等活动中,幼儿能够自然地运用不同语境下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运用的灵活性。文化情境的创设使幼儿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体验语言的魅力,培养其根据不同场合选择恰当表达方式的能力。

(三)培养文化素养与思维品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幼儿思维品质的培养具有独特价值。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辩证思维方式与逻辑推理能力,能够促进幼儿认知结构的完善。幼儿在接触传统文化过程中,通过理解文化内涵与探索文化意义,逐步形成系统的文化认知框架[2]。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启迪幼儿开展独立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提升幼儿的人文素养,培养其对美的感知能力以及审美情趣。在传统艺术欣赏与文化体验等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有效激发,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发散性不断增强。文化素养的提升与思维品质的培养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幼儿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文化传承映照下的语言教育图景

(一)构建传统经典诵读课程模块

传统经典诵读课程模块的构建需立足于幼儿认知发展规律以及语言学习特点。课程内容应涵盖《三字经》《弟子规》等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经典,同时融入古诗词与谜语与绕口令等富有韵律感的语言素材。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元素分层次与递进式地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以及连贯性。课程实施强调情境创设的重要性,通过多媒体与实物等教具辅助,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吟诵与朗读与表演等多样化的形式,帮助幼儿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涵。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观察记录与作品分析等方式,全面评估幼儿在语言能力以及文化素养方面的发展状况。

(二)开展民俗文化体验活动

民俗文化体验活动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开展应注重真实性以及参与性。在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幼儿参与剪纸与制作灯笼与包粽子等传统手工艺活动,通过实践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动设计应突出趣味性以及体验性,如在端午节开展"品端午与话家风"主题活动,让幼儿在体验传统习俗的同时,学习相关文化知识以及语言表达。活动形式可采用角色扮演与情景表演等方式,让幼儿在扮演传统戏曲人物或民间故事角色的过程中,自然习得传统文化中的语言表达方式[3]。民俗活动的开展需注重区域文化特色,结合当地传统习俗以及民间艺术,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体验活动。

(三)建立家园文化浸润空间

家园文化浸润空间的建立需要园所与家庭的深度协同。在园所环境创设方面,通过设置传统文化角与图书阅览区等功能区域,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场所。环境布置应体现传统文化元素,如展示中国传统绘画与书法作品,摆放传统乐器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定期举办家长文化讲座与亲子阅读活动,提升家长的文化素养以及教育能力。建立家园共育机制,通过亲子共读经典与家庭文化讲堂等形式,将传统文化教育延伸至家庭场域。同时,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组织幼儿参观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拓展文化体验的广度以及深度。构建多元化的评价反馈机制,及时调整优化家园文化育人策略。

结语

学前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语言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实现需要多维度协同推进。在具体实践中,构建传统经典诵读课程与开展民俗文化体验活动与营造家园文化浸润空间等方式的综合运用,能有效促进文化传承与语言发展的有机统一。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新形势,传统文化与语言教育的创新融合方式亟待深化,家园社协同育人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也应随之优化调整。推动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拓展社会资源利用,将是未来工作的重点方向。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连世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传承研究[J].江西教育,2025,(04):4-6.

[2]李默.文化传承理念下的学前教育实践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4,10(04):121-124.

[3]林素云.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理论与活动指导——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23,(0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