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指向法治教育的姑苏实践

作者

陈小燕

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校 215006

摘要:法治教育要以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点,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建立起与学生的意义联系,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我校从学生本位、实践有味、创新有为三个角度渗透法治教育实施,本文以法治短剧、模拟法庭、法治辩论赛三个实践活动为案例,探究苏式法治教育在初中校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法治教育    苏州文化   实践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是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它要求加快完成法治教育从一般的普法活动到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从传授法律知识到培育法治观念、法律意识的转变,创新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我校是义务教育初中学段,结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不够客观的现状,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法治教育活动。

一、法治短剧,融入姑苏味道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我们的法治教育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教会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正确认识生活中的遇到的法律问题。

近年来,我校积极尝试把学生的法治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设计苏州未成年人保护现状调查、苏州法治文化示范点打卡、苏州法治公园路线图绘制、生活法治短剧征集等活动。以法治短剧为例,短剧剧情来源于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真实情境或困惑,从剧本攥写的场景到台词的内容、苏式语言的呈现都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一部部特色鲜明的苏式法治情景剧。法治短剧的第一阶段剧本征集,要求学生依据法律条文,结合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案例撰写剧本。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 “遵守社会规则”内容时,以“遵守交通法规”为主题进行了征稿。学生为了写好剧本,上下学的时候认真观察道路上行人的各种表现,通过阅读学校图书馆的法律书籍,浏览和法律有关的网站、拜访法律专业人士等课内外资源找到这些行为是否违法的法律依据。学生在内驱力的调动下积极行动,了解了很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加了法律知识储备,提升了法律素养。第二阶段剧本的修改,因为剧本引用的法律条文必须完全正确,除了国家相关法律之外还要结合苏州本地的法律法规,修改过程也是推动学生关注苏州本地法治建设进程的有效方式。第三阶段演员选拔和表演阶段,为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些体验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帮助他们认识到法律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初步具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成长为自觉维护社会文明的好公民。

法治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教学能否切实关切学生实际生活需要和成长需要,直接关系法治教育的效果。在法治短剧活动中学生用贴近生活的内容、短小精练的形式,将人身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防盗防骗等相关内容融入故事中,不断形成法治信仰,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二、法治辩论,基于苏州底蕴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如何将抽象且深奥的法治内容润物无声的给学生讲明白,不仅需要学校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身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法治辩论是一种涉及法律、法律原则、司法制度或法治理念的激烈交锋。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围绕特定法律议题或者案例运用法律知识、逻辑思维和辩论技巧,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反驳对方论点。每年的各种赛事既是一次很好的社会普法活动,也为学校法治教育提供了契机。我校以不同年级、不同主体的小型辩论赛为基点,以参加苏州市法治辩论赛为起点,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学生在辩论之初不太明白立论、反驳、自由辩论、总结陈词等的具体要求。很多选手关注的是自己的观点是否论述完整,而忽略了反驳对方论点,以至于在自由辩论阶段双方都不能很好的反驳对方的观点。比赛过后,学生们知道辩论准备不仅要查找资料有理有据的充实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要找出对方可能用到的法律条文或者法理,找到其中的漏洞进行论述。看似简单的半个时或者一节课的辩论赛,不仅是一场知识和技能的较量,更是一次次法律教育的实战。通过参与辩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法律问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法律素养和思辨能力。

法治辩论促使学生对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他们围绕议题收集相关法律条文、学术观点,构建自己的观点,并进一步运用于辩论实战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反应的敏锐性和创新性,有利于推动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有了良好的意识,才会进一步的探索。

三、模拟法庭,彰显苏式魅力

杜威认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强调法治教育要注重知行合一,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与法治事件、现实案例、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注重内容的鲜活,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创新形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因此,我们积极寻求更有体验性、思辨性的真实法律场景。

模拟法庭是法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旨在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角色划分、预演、开庭等环节模拟刑事、民事、行政审判的过程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教育目的。我校积极参与苏州市青少年模拟法庭大赛活动。参赛人员的选择采用学生自主报名和教师推荐二种方式,这些学生在面试环节有的对自己想要的角色有了解,有的并不了解。我们要求学生拿到剧本后了解不同角色的职业要求和职能,这些要求既能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行业及其职业要求,而且能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学生在彩排过程中,了解刑事诉讼案或者民事诉讼案的起诉书等法律常识;在法庭辩论环节,学生学到了用辩论思维考虑问题,既要用法律条文也要看实际情况;在法庭宣判阶段,学生知道了国家为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采取的法律措施。学生在校彩排好之后需要走进法院,在法院的真实情境中完成整个模拟审判过程,真实场景的实践给学生内心带来极大的震撼,胜过无数次的法治课堂和宣读活动,在学生心里种下了敬畏的种子。

我校以现有的丰富资源为载体,打好社会、家庭、学校组合拳,开展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使他们尊重法律、敬畏法律,让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融入主观意识,不断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山西 山西教育出版社,2021.

[2]毛文兰.宪法教育:如何建立与学生的意义联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第2周),2024(5).

[3]周荷秀.大思政视域下跨学科大概念引领的教学范式[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