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叶利钦到普京
周子恒
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省大连市 116044
一、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
(一)50 年代中期至60 年代初
1953 年赫鲁晓夫执政后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美强硬政策,提出了和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的愿望,并提出“三和路线”,即“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演变”。1955 年苏联与西德建交。赫鲁晓夫也曾不止一次的表示“苏联希望同美国进行友好往来以促进双方关系的好转。”1959 年,赫鲁晓夫访美并和艾森豪威尔举行“戴维营会谈”,双方达成协议并发表联合公报称“一切未解决的国际问题都不应当通过武力办法解决,而应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这次缓和也由于不久出现的第三次柏林危机及 1962 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而结束。由于双方对于核战争都有恐惧心理,因此双方在行动上都有所克制,最后双方达成协议,苏撤走核武器。双方关系也迎来第二次缓和。
(二)60 年代中期至70 年代初期
这一时期美苏关系呈现出竞争与合作的复杂态势。美国在越南战争中陷入困境,而苏联则借机扩大国际影响力。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的几年里,美苏在裁军、太空竞赛及防止核扩散等领域展开竞争,同时也在某些问题上展开合作,比如1972 年的尼克松访苏,双方签署了《战略武器限制条约》。
(三)70 年代中期至80 年代末
这一时期美苏关系出现新一轮争夺。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试图与美国展开新一轮军备竞赛,导致双方关系紧张。1980 年,美国宣布对苏联实施“星球大战”计划,使美苏关系再次陷入冰点。然而,在 1985 年,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试图改革苏联经济和政治体制,这使得美苏关系出现第三次缓和的迹象。1987 年,美国和苏联签署了《中导条约》,这是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重要转折点。到了80 年代末,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苏关系也大体上由俄美关系所延续下去。
二、叶利钦执政时期的俄美关系
1990 年 6 月 12 日,俄罗斯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俄罗斯国家主权宣言》,宣布俄罗斯联邦拥有绝对主权,这一宣言实际上已经宣布俄罗斯已成为新的独立国家。1991 年 12 月 25 日苏联正式解体,叶利钦在 1992 年 1 月 30日以俄罗斯总统的身份出访美国,美国则希望通过支持叶利钦及其代表的俄罗斯激进改革派,通过经济援助来影响俄罗斯政治进程从而将俄罗斯融入西方的政治体系。在国内,叶利钦实施了大规模的私有化改革旨在激发企业家精神,促进经济增长。此外,他还进行了汇率制度改革,实行浮动汇率制以促进对外贸易。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叶利钦推动建立了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试图实现三权分立。然而,由于腐败等因素,改革并未完全实现预期目标。叶利钦执政后期,由于国内政治危机和经济困境,俄美关系再次出现紧张。1998 年金融危机期间,俄罗斯的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出现了严重的债务危机,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申请援助,引发了美国的不满。美国认为俄罗斯的经济危机源于其所继承的大规模前苏联外债,且偿债能力随着休克疗法的进程而不断恶化,而这种处理债务的方法与美国的经济利益产生了冲突。最终在 1999 年 12 月 31 日,叶利钦辞去了俄罗斯总统的职务,并把整个俄罗斯交到了普京的手上。总体上讲,叶利钦执政时期的俄美关系经历了从冷淡到改善,再到紧张的过程。
三、普京执政时期的俄美关系
(一)2000 年至 2008 年
“9·11”事件后,普京是第一个向布什问候的领导人,同时俄罗斯也承诺会对美国进行援助,在美国宣布进入全球反恐战争后,俄罗斯也明确表示支持美国的反恐战争,在其后的阿富汗战争中,俄罗斯不仅开放空中走廊,向阿富汗反塔利班联盟提供情报和紧急援助,而且承认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允许美军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建立军事基地。在双方争议很大的全球战略稳定问题上俄罗斯也发出明确信号将不会在导弹防御和北约东扩上与美国对抗。至此俄美关系进入了一段短暂的蜜月期。
2003 年,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但俄罗斯明确表示反对美国的军事行动。普京表示“这是一场灾难性的冒险,将给中东地区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强调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正确途径应该是通过政治手段,而不是军事手段。美国则将伊拉克战争作为其全球反恐战争和中东民主化战略的重要一环,并且宣称绝不会因为受到广泛反对而动摇意志,这场战争也对双方政府和民间对两国关系发展的乐观情绪受到重挫,两国短暂的蜜月期也彻底结束。
(二)2008 年至 2012 年
2008 年 11 月 4 日,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新一任总统,上任后他重启了同俄罗斯的交流,一方面阿富汗战争还未结束,维持阿富汗的稳定需要俄罗斯的参与,另一方面奥巴马政府提出的“无核世界”和中东局势和平同样需要俄罗斯的积极配合。俄罗斯方面同样也有和美国缓和关系的诉求——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同格鲁吉亚的战争导致了西方国家的制裁。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达成了《进一步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同时也在阿富汗问题上承诺积极配合共同协商,双方还成立了“美俄双边总统委员会”,具体推动解决两国关系中的各种问题。
(三)2012 年至今
2014 年 3 月,克里米亚举行全民公投,最终超过 96% 的投票者支持加入俄罗斯,普京迅速宣布克里米亚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并派兵前往以保护本国驻军和人民安全,这一举动也遭到了西方的强烈谴责和对俄罗斯的新一轮制裁。美国也借此大肆渲染俄罗斯的“侵略”行为企图进一步引起欧盟各国的不满,俄罗斯也一直遭受西方国家的不断打压和制裁。2022 年初,俄乌冲突爆发,至今仍未解决,俄罗斯也被迫遭受西方国家更严厉的制裁。
和平与发展才是新时代的底色,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没有发展,和平也无法保障。和平与发展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期待和追求,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晨:《1960 年U-2 事件,美苏冷战重要记忆》,载《世界知识》,2023年第5 期,第68 页。
[2] 徐妍:《浅析赫鲁晓夫时期的苏美关系》,载《当代经理人》,2006 年第21 期,第 666 页。
[3] 向东洋:《勃列日涅夫时期苏美军备控制谈判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2018 年,第 30 页。
[4] 庞大鹏:《叶利钦时代美国对俄罗斯政治的影响》,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 年第6 期,第10 页。
[5] 左凤荣:《从叶利钦到普京 : 俄罗斯治国理念的演进》,载《世界知识》,2016 年第 22 期,第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