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刘眉
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学 213000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情境教学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本文探讨了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运用策略,旨在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语文;有效运用
情境教学是指将教学内容与一定的教学情境相结合,使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学习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因此,探讨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初中阶段的学生都面临着中考的压力,由于课业繁重,导致学习激情减退,从而影响到学习质量。同时,语文这门学科知识内容繁杂,学生在课堂上容易感到枯燥,这就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导致他们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对于这个问题,教师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传统教学模式单一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以及课后习题训练的模式。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这个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教师仍盲目使用,则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在课堂上缺乏情境式和互动性的学习过程,同时,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也很难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表达和思考,从而抑制了自身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深入研究与思考语文教学模式,以创新出更为多样化的教育方法。
(三)教学形式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
一般情况下,初中阶段语文课程的教学重点大多是古诗文、古代文学作品等内容,相比学生的实际生活,这部分文章由于远离当代生活,很难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导致学习效率的下滑。同时,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与学生日常生活关注的话题有一定的脱节,很多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都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如果教师不及时加以调整,就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
二、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利用问题情境,强化思考能力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人物,当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能够自主思考和研究时,课堂教学效率必然会有所上升。然而,尽管很多教师认识到了课堂提问的作用,但实际提出的问题往往过于单一化,未能调动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教师可以根据单元的主题要求设置探究性问题,并创设对应的情境,有效呈现单元的重要知识点,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其中主动思考、分析和探究,并与周围的同学共同商量,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能够快速理解全文内容。
例如,在进行《济南的冬天》课文教学时,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知识点,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基于循序渐进的原则逐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其理解文章的重点内容。在教学的初期阶段,教师可提出引导性问题:“《济南的冬天》属于抒情散文,充满诗情画意,开篇便点出了三个不同的城市,基于时间顺序可知为北平、济南与伦敦。那么,作者是如何对三个城市的冬天进行描述的?”于是,学生便带着问题投入阅读,很快找到答案:北平的冬天风很大;伦敦的冬天日光过于毒辣;济南的冬天充满温情,全城沐浴于日光之下,给人一种春天之感。接着,教师深入课文,再次提问:“济南冬天的山、小雪和水分别有什么特点?”学生快速查阅课文,做出了回答:“小面,给济南的人们带来了依靠,展现了它温暖、可爱的特点;小雪为蓝天镶了银边,又为山群穿上了带水纹的花衣,展露着山的肌肤,凸显了它秀气、娇美的特点;济南冬天的水没有结冰,轻微冒着热气,倒映着长枝的垂柳和蓝色的天空,仿佛一块空灵的蓝水晶,而水藻拿出了终年储蓄的全部绿色,展现了它碧绿、清澈、明亮的特点。”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做出汇总:“作者在文章中描述了三幅画面,凸显了济南冬天充满温情的特点。那么,你们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的呢?大家能否结合课文的片段,与其他人分享呢?”这一问题具有开放性,没有确切答案。学生纷纷举手,谈了谈自己家乡的美景,有人说家乡的冬天像是打造了一个白色的世界,一切都是冰天雪地;有人说家乡的冬天狂风暴雪,冻得屋檐到处是冰凌;有人说家乡的冬天都是绵柔小雪,仅仅为大地覆盖了一层白。如此,学生对《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有了深刻了解,自身思考水平得到提高。
(二)利用辩论情境,提升分析能力
辩论是见解不同的双方相互阐述理由、辩驳争论的方式,促使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变得更加清晰。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辩论情境,基于特定的主题,促使学生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切入,各自表达看法,聆听对方观点,并运用自身所学对对方予以驳斥。经过长时间的争辩,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便会更为全面,不会局限于单一方向。同时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例如,在进行《桃花源记》课文教学时,教师便可以创设辩论情境,让学生针对“桃花源是否存在”这一话题展开辩论。班级学生基于自由意志分为正反方两个小组,正方小组认为桃花源存在,反方小组认为桃花源不存在。在辩论赛开始前,小组学生自行利用书籍、网络查阅资料,为本组观点提供支撑,保证内容引用的严谨性。在辩论过程中,正方小组认为,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说道:“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表示对桃花源的存在保持怀疑,认为桃花源这样的社会但凡与世人接触,便会成为众人争夺之地,从而不再保持原有的样貌,因此不可能存在。而反方小组认为,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中说道:“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表示“桃花源”的确有可考证的原型,陶渊明参考了义熙十三年春夏间刘裕率师入关时戴延之等所闻所见,并加以艺术加工。在自由辩论阶段,双方针对彼此的观点予以进一步驳斥,正方小组引入唐长孺作的《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表示《桃花源记》源自流行于南方荆、湘一带的传说,陶渊明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以虚构。反方小组再次予以反驳,认为即便是传说,也存在本质原型,即便真实的“桃花源”与课文中的“桃花源”有出入,但其真实存在。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十分活跃,大家潜在的学习激情被完全点燃。在课堂尾声,教师对整个活动做出总结,肯定两组学生的表现,并对话题进一步延伸,让学生明白“桃花源”存在的真实性尚且无法做出定论,但它是作者心之向往的乐园,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它是自己心中的圣地,寄托着自己的梦。经过双方的唇枪舌剑,大家对于《桃花源记》文章主旨内涵的理解变得更为深刻,同时依靠聆听和资料查阅,使得自身知识范围得到拓展,分析能力也有所提升,进而实现了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利用表演情境,感悟文章主旨
表演情境是指教师基于课文内容为学生设置特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依靠角色扮演的方式还原整篇课文故事。由于学生能够亲自参与整个故事的演绎,并将自己代入特定的角色,因此能够有效理解课文的含义,特别是利用对话演绎文章内容,可以充分体会各个角色之间对话的具体含义。不仅如此,表演情境还能改善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强化学生的参与体验,从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所在。
例如,在进行《社戏》课文教学时,教师便可以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启发其高效完成知识学习,理解对话内涵,提升学习质量。教师先让学生对人物进行总结,包括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等。学生经过讨论,将人物信息全部罗列了出来,包括“我”(天真活泼,充满童趣,聪明听话,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有组织领导才能)、阿发(憨厚无私,热情好客)、六一公公(善良、淳朴,为人老实,充满热心肠)、桂生(胆大心细,聪明活泼)。之后,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组5~8人,小组内部自由分配角色,并开始排练,未分配到角色的学生可以负责对话、表演指导,为同组学生提供帮助。接着,每组轮流上台表演,以自己的方式演绎整篇故事。不同小组对课文的理解·56·许改编与原创。当某个小组表演时,其余小组在台下观看,并在该组表演结束后从角色呈现、剧情表现、故事内涵等方面入手给予相应评价。在全部表演结束后,教师提出总结性问题:“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原因是什么呢?”学生结合之前的表演,将自己代入角色,经过深入思考,很快得出结论:(1)“我”可以免读难懂的书籍,从而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2)这里有着许多与“我”年龄相近且能玩到一起的小朋友,所有人彼此平等,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3)大家每日可以钓虾、放牛,生活多姿多彩,彼此间充满了友爱与情趣。如此,学生对文章的主旨与内涵便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能透过人物间的对话了解每一个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渗透的个人情感,提升了整体学习质量。
(四)利用音乐情境,体会文章魅力
为了帮助学生强化自身学习能力,教师理应积极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其中,音乐情境便较为特殊,能够对学生的听觉感官带来强烈刺激,促使其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调动自身思维活性,并从多元角度出发对课文进行分析,逐步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例如,在进行《安塞腰鼓》课文教学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我国西北特有的音乐艺术文化展开感悟,体会安塞腰鼓表演的磅礴气势,并对文中形神并茂的语言特点予以领悟。尽管文字充满魅力,仿佛呈现了一幅万人齐奏的壮阔场面,但很多学生并未在生活中真正聆听过安塞腰鼓表演,使得自己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安塞腰鼓”音乐作品,让学生闭眼聆听,将自己完完全全代入音乐的情境,自由感悟和体会,感受击鼓者的健美舞姿,以及蕴含的艺术美感。音乐播放结束后,一些学生对敲打安塞腰鼓产生了兴趣,渴望能够亲自尝试。教师便可以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乐器,基于自发性原则,挑选几名学生表演。虽然学生的音乐素养有限,实际呈现的表演与专业作品存在差距,但通过亲自参与,实际获得的体验更具真实感,更能够感受到该艺术文化的魅力。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并提出问题:“安塞腰鼓有着怎样的特点?”学生思考后,给出了多个答案——“粗犷豪放,彪悍威武!绽放着独有的生命力!”“刚劲激昂,大气磅礴!整个表演极具冲击力!”“铿锵有力,群而不乱!节奏变化多端,充满协调感!”接着,教师再将注意力放在文字描写部分,并提问:“文章的语言富有节奏感,是因为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呢?它们各自收到了怎样的效果?”基于之前的聆听和实际演奏,学生对安塞腰鼓这一艺术形式有所了解,自然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从而得出,文中采用了对比、排比以及反复的修辞:(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该句采用了对比的修辞,“冰冷”与“燥热”、“恬静”与“飞溅”、“困倦”与“亢奋”是三组反义词,对比鲜明,让读者感受到了安塞腰鼓表演蕴含的独有魅力。(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该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使得文章语言整饬,条理清晰,充满节奏感,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回环往复的感觉。(3)“好一个安塞腰鼓!”采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在文中多次出现,不仅能够强化情感,而且还能让读者内化于心,从而充分感受陕北文化特有的厚重感和豪放美。通过这一方式,学生能够基于音乐深入感受文章的艺术美感,有效增强了课堂学习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情境式教学,能够有效摆脱传统教育的局限性。教师需要真正认识到这一教学方法的意义,并在情境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积极优化已有的教学方式,结合所要教学的内容,构建适当的情境,将知识内容更充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实现高效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卉.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2(18):66-69.
[2]陆杨.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文科爱好者,2023(4):37-39.
[3]彭俊.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J].前卫,2023(20):175-177.
[4]平措确旦.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分析[J].传奇故事,2022(44):99-100.
[5]陈凯.论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2022(9):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