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共育下高中班主任德育的创新策略探究

作者

秦秀芳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 226300

摘要:在当今社会,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其影响力同样不可忽视。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家校共育已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高中阶段作为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德育教育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对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进行创新,探索更有效的家校共育策略,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德育效果,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家校共育;高中班主任;德育;创新策略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家长逐渐忽视孩子的道德培养,导致部分高中生缺乏一定的德育教育,没有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畸形。为了有效引导当前高中阶段学生三观的正确养成,作为高中教师的我们需要和学生家长联合起来,立足家庭展开学生品德培养,明确分工让家校共同努力促成高中学生的品格养成。因此,家校共育背景下的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策略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家校共育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古人云:“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充分地说明了一个人要从小具备孝顺之心,在外出时要做到尊敬师长,谨言慎行,与人友爱相处,具备仁爱之心,而这些品德大多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儿童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言行、教诲,能潜移默化地形成这些优秀的品质。但是,现实中我们发现,众多家长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将“不输在起跑线上”“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作为了育儿的目标,并且这种观念一直影响着家长,即使学生已经进入高中学习阶段,仍有家长依然更为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技能发展情况,缺乏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或没有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德育之中。在高中阶段的德育中开展家校共育,可以帮助高中生家长减轻分数的压力、考学的负担,转变家庭教育观念,认识到道德的发展才是立人之本、仁义之源、孝义之道,只有德育与知识教育并进,才能有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二、家校共育下高中班主任德育的创新策略

(一)明确目标,保障家校共育有序开展

制定明确的育人目标是家校共育有序开展的前提,班主任和家长应改变以往盲目的教育行为,以目标为基础确定教育方向。同时,明确的育人目标还能转变高中生固有的思想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德育的价值。但在以往的德育中,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可能不及时,很多时候只是学生在校遇到问题时,双方才会进行短暂的沟通,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对此,班主任应结合新课标育人要求,设计具有层次性、递进性的德育目标,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设计符合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的德育目标,并结合目标与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双方达成合作。

例如,高一学生正处于由初中向高中过渡的重要时期,更多是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此时,他们的身心发展状态和社交能力状态波动较大。班主任在推动家校共育关系构建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德育目标。比如说,可以对高一新生组织纪律训练,制定良好的班级制度,助力学生树立良好的纪律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集体活动意识。

(二)尊重主体,突出学生德育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师生地位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地将学生定位为被教育对象,而家长也始终认为孩子是幼稚的、需要保护的,习惯事事为其做决定。错误的教育形式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学生即便参与活动也会因自信不足而流露出畏惧感和挫败感,活动中更是很少会主动与他人沟通,极大程度影响了学生独立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无法在活动中突出主体性,道德品质自然难以从本质上得到提升。对此,家校共育一定要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班主任在德育活动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并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正视且尊重学生的主观意识,在教育中更多以建议的方式引导学生,减少强制命令式教育。

例如,学生是德育的主体,也是维系家校共育的重要因素,班主任应立足学生发展,建立“家长德育工作部”,鼓励一批有爱心、有能力、有时间、有热情的家长参与到学生德育工作中来,为家校共育的高效开展提供支持。比如说,可以以“同心同向守护未来”为主题开展德育专题活动,邀请“家长德育工作部”的成员参与其中,并以真实案例为素材,与家长共同分析、探讨,了解情绪对学生德育的影响,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

(三)注重实践,开展丰富家校共育活动

德育工作的开展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收获感悟,真正了解提升自身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具体来说,在家校共育的德育工作中,班主任为了达到德育目标,应设计多元化、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并鼓励家长参与其中,构建家校共育体系,促进德育水平的提升。

例如,班主任应设计形式丰富的实践活动,并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其中,以便让学生在家校共育背景下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学校可以将每月的固定一天设置为“家长开放日”,这一天班主任可以邀请家长进入学校参观,并与班级同学一起听讲。课堂中,班主任应对家长与学生一视同仁,并设计具有竞赛性质的活动或辩论赛,让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度过有趣的一天。另外,班主任还可以组织以父爱、母爱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提前在网络中搜集与主题相关的感人案例,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并在活动中保留一定的空间,用于自主讨论和探究。这一过程中,学生和家长可以说出内心真实的见解和想法,并通过交流环节分享彼此的观点,拉近亲子关系的同时,让其学会换位思考。班主任还可以在寒暑假等假期设计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与家长合力完成,如在寒假期间以“慈文化”为主题设计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行选择角度落实到实践行动上,并进行拍照和分享。有的学生和家长选择为孤儿院捐书、捐衣服,有的学生和家长选择参加公益组织举办的义卖活动,还有的学生和家长选择去敬老院拜访孤寡老人。班主任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悟,并将活动中感悟写在纸面上,落实“行知合一”的德育目标。

三、结语

总的来说,班主任应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并在实际教学中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班主任要以学生为主体,探索高质量家校共育机制的构建途径,并在明确育人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及时与家长沟通、积极设计多元化实践活动等途径,充分凸显家校共育育人模式的优势,一方面为高中生身心成长提供优质环境,另一方面提升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郑善谋.家校共育,构建德育教育纽带[J].试题与研究,2022(23):119-121.

[2]杨旭.家校共育在高中德育中的应用[J].家长,2022(8):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