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工程绿色施工技术应用与环境影响管控策略研究
王新华
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120
一、引言
市政道路工程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内容,对城市交通网络完善、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施工模式下,市政道路工程常伴随扬尘污染、噪声排放、废水废渣产生等问题,对周边生态环境与居民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在“ 双碳” 目标背景下,推动绿色施工技术应用,加强环境影响管控,成为市政道路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梳理绿色施工技术要点,分析环境影响类型及特征,提出针对性管控策略,以期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借鉴。
二、市政道路工程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方向
(一)节能降耗技术的应用
在市政道路工程中,节能降耗技术主要体现在施工设备与工艺的优化。选用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型施工机械,如电动挖掘机、混合动力压路机等,可显著降低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在路基施工中,采用振动压实技术替代传统碾压工艺,通过精确控制压实参数,减少机械作业时间与能耗。路面施工环节,推广温拌沥青技术,通过添加温拌剂降低沥青混合料拌和温度,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降低有害气体挥发量。
(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应用
资源循环利用是绿色施工的重要原则。在路基填料选择上,优先利用工程废弃土石料,通过破碎、筛分、改良等处理工艺,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路面材料循环利用方面,推广沥青路面再生技术,通过现场热再生或厂拌热再生工艺,将旧沥青混合料回收再加工,重新用于路面铺设,降低新材料消耗与废弃物处置成本。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沉淀、过滤等处理后,可回用于场地降尘、车辆冲洗等环节,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三)生态保护技术的应用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易对周边植被、水体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生态保护技术的应用旨在减少施工活动的生态扰动。在路基边坡施工中,采用植物防护与工程防护相结合的方式,如铺设生态护坡砖、种植耐旱耐贫瘠植物,防止边坡水土流失,同时改善景观效果。穿越河流或湖泊的道路工程,施工前需制定专项水体保护方案,采用围堰施工、泥浆集中处理等措施,避免施工废水直接排入水体。施工临时用地规划时,尽量减少对耕地、林地的占用,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土地复垦与植被恢复,恢复原有生态功能。
三、市政道路工程环境影响管控策略
(一)大气污染管控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的大气污染主要来自扬尘、机械尾气与沥青烟。扬尘管控需采取综合措施,施工现场设置围挡并定期洒水降尘,对裸露土方与建筑材料进行覆盖,运输车辆进出场地前冲洗轮胎并密闭运输,减少道路遗撒。机械尾气管控方面,严格执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定期对施工机械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尾气排放符合环保要求。沥青摊铺过程中,选择低烟环保型沥青材料,优化摊铺工艺,减少沥青烟挥发,同时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在敏感时段进行高污染作业。
(二)水污染管控
施工废水主要包括泥浆水、车辆冲洗水与生活污水。施工现场需设置沉淀池,对泥浆水进行沉淀处理,上清液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沉淀物干燥后作为建筑垃圾处置。车辆冲洗水经隔油池处理后,去除油污与悬浮物,回用于冲洗或降尘。生活污水需接入市政污水管网,若无法接入则设置临时污水处理设施,经处理达标后排放。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水体周边环境的监测,防止油污、化学品等泄漏进入水体,造成水质污染。
(三)噪声污染管控
施工噪声主要来自机械设备运行与材料加工。选择低噪声施工机械,如静压桩设备替代传统打桩机械,可有效降低噪声源强度。合理布局施工现场,将高噪声设备远离居民区、学校等敏感区域,并设置隔音围挡或声屏障,减少噪声传播。优化施工计划,避免夜间进行高噪声作业,因工艺需要必须夜间施工时,需提前向环保部门申报并公示,采取降噪措施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四)固体废物管控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建筑垃圾、废弃材料与生活垃圾。建立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存放与处置,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及时回收再利用,不可回收的建筑垃圾运送至指定消纳场所。废弃材料如沥青废料、废旧管材等,交由具备资质的处理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并委托环卫部门定期清运,避免随意丢弃造成环境污染。
四、绿色施工技术与环境管控的协同路径
(一)强化技术标准与规范建设
完善市政道路工程绿色施工技术标准体系,明确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保护等技术的应用要求与评价指标,为施工单位提供操作指南。制定环境影响管控细则,细化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与责任分工,确保管控工作有章可循。加强标准规范的宣贯与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对绿色施工与环境保护的认识,促进技术与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实。
(二)加强全过程动态监管
建立市政道路工程绿色施工与环境影响管控的全过程监管机制,从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至竣工验收阶段,实施动态监督与管理。施工准备阶段,审查施工单位的绿色施工方案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确保技术措施与管控方案的合理性。施工阶段,通过现场巡查、在线监测等手段,实时掌握施工过程中的能耗、污染排放等数据,对不符合绿色施工要求的行为及时责令整改。竣工验收阶段,将绿色施工与环境恢复情况纳入验收标准,确保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同步完成。
(三)推动智能化技术应用
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智能化技术,提升绿色施工与环境管控的精准性与效率。在施工现场部署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扬尘浓度、噪声分贝、水质指标等环境参数,数据接入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异常情况自动预警与处置。利用BIM 技术优化施工流程,模拟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提前制定针对性管控措施,减少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扰动。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施工过程的可视化、精细化管理,推动市政道路工程绿色化、智慧化发展。
五、结语
市政道路工程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与环境影响管控,是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推广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保护等绿色施工技术,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等环境影响的全过程管控,可有效降低市政道路工程的环境负荷,提升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加强智能化监管手段应用,推动行业绿色转型,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施工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市政工程绿色施工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9.
[3]王凯.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措施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5):246-247.
[4]李明.绿色施工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低碳世界,2021(4):189-190.
[5]张宏伟.市政道路施工环境污染与防治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2(9): 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