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智能的暖通系统动态负荷预测与智能调控策略研究
隋北平
江苏四季沐歌有限公司 连云港市 222000
一、引言
建筑暖通系统的负荷需求受室外气象条件、室内人员活动、设备运行状态等多因素影响,呈现显著的动态变化特征。传统基于稳态计算的负荷预测方法难以准确反映实时负荷波动,导致暖通设备常处于“ 大马拉小车” 的低效运行状态。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与模式识别能力,可实现对复杂负荷影响因素的非线性建模,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动态调整调控策略,从而提升系统能效与室内环境舒适度。本文围绕暖通系统的动态负荷预测与智能调控,探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机理与优化路径。
二、暖通系统动态负荷预测的人工智能方法
(一)负荷影响因素的多维分析
暖通系统的动态负荷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室外环境参数:包括温度、湿度、太阳辐射强度、风速等,直接决定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负荷与新风负荷。
2.室内环境需求:涵盖人员密度、活动类型、设备发热功率等,影响室内热湿负荷的实时变化。
3.建筑物理特性:如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房间朝向、楼层位置等,决定负荷传递的时间延迟与分布特征。
4.用户行为模式:包括作息规律、空调设定偏好、开窗通风习惯等,引入人为不确定性因素。
(二)动态负荷预测模型构建
1. 数据驱动的预测模型
深度学习模型因其多层非线性映射能力,成为负荷预测的主流方法。典型模型包括:
循环神经网络(RNN):通过隐藏层神经元的连接权重记忆历史数据特征,适用于具有时间序列特性的负荷预测,如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可有效捕捉负荷变化的长期依赖关系。
卷积神经网络(CNN):通过卷积层提取空间特征,适用于分析多区域负荷的空间关联特性,如结合建筑平面图的区域负荷预测。
Transformer 模型:基于自注意力机制捕捉不同时间步长的特征关联,在处理非平稳负荷数据时表现出较高精度。
2. 物理模型与数据模型的融合
纯数据驱动模型缺乏物理意义解释,融合物理模型可提升预测的可靠性。例如:
机理-数据混合模型:以建筑热传导方程为基础,利用神经网络修正模型参数(如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适应建筑老化或改造后的负荷预测。
负荷分解模型:将总负荷分解为围护结构负荷、人员设备负荷等独立分量,分别建立预测模型后加权求和,提高预测的可解释性。
3. 模型训练与验证流程
模型构建需遵循“ 数据预处理-特征工程-模型训练-验证优化”的标准化流程
数据预处理:对原始监测数据进行去噪、缺失值插补、归一化处理,确保输入数据的质量。
特征工程: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或互信息法筛选关键影响因素,降低输入维度并避免冗余信息干扰。
模型训练:采用交叉验证法划分训练集与测试集,通过损失函数优化(如均方误差最小化)确定模型参数。
验证优化:利用测试集评估模型精度(如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通过调整网络结构或超参数提升预测性能。
三、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调控策略
(一)强化学习在暖通调控中的应用逻辑
强化学习通过“ 状态-动作-奖励” 的闭环反馈机制,实现调控策略的自主优化。在暖通系统中:
状态空间:定义为当前时刻的负荷预测值、室内外环境参数、设备运行状态等信息的集合。
动作空间:包括空调机组的启停控制、冷冻水流量调节、新风量调整等执行指令。
奖励函数:综合能效指标(如能耗强度)、舒适度指标(如温度偏差)、设备寿命指标(如启停频率)等设计奖励机制,引导智能体选择最优动作。
(二)多目标协同调控策略
1. 能效与舒适度的平衡调控
通过设定舒适度约束条件(如室内温度维持在 18-26∘C ),在约束范围内最小化能耗。例如,当预测负荷较低时,允许温度在舒适区间内适当波动,减少设备运行时间;负荷高峰时段优先保障舒适度,通过优化设备组合提升运行效率。
2. 设备集群的协同调度
针对多台冷水机组、水泵、风机等设备组成的系统,利用智能算法实现设备启停台数与运行参数的优化组合。例如:
负荷分配优化:根据各设备的能效曲线,动态分配负荷至高效运行区间,避免单台设备过度运行。
顺序启停策略:结合设备累计运行时间,均衡各设备的工作负荷,延长整体使用寿命。
3. 需求侧响应调控
基于电价政策或能源供应状态,通过人工智能预测用户需求弹性,引导非关键负荷的错峰运行。例如,在电价低谷时段提前预冷或预热建筑空间,减少高峰时段的能耗需求,降低运行成本。
四、技术应用挑战与发展趋势
(一)当前面临的挑战
1.数据获取与质量问题:暖通系统的实时监测数据常存在传感器故障、通信延迟、格式不统一等问题,影响模型训练的准确性。
2.模型泛化能力不足:现有模型多针对特定建筑或气候条件训练,迁移至不同场景时预测精度下降,需提升模型的跨域适应性。
3.调控系统的实时性要求:暖通设备的调控响应存在滞后性,智能算法需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状态感知、预测与决策,对计算效率提出更高要求。
4.人机协同机制不完善:智能调控系统需与运维人员形成有效协同,在异常工况下快速切换至人工干预模式,避免系统失控。
(二)未来发展方向
1.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结合:在建筑本地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处理实时数据,减少云端传输延迟,同时利用云计算资源进行模型更新与全局优化,提升调控实时性。
2.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构建暖通系统的数字孪生体,通过虚拟仿真预测不同调控策略的效果,提前规避风险并优化控制参数,实现“ 先仿真、后执行” 的精准调控。
3.自适应学习算法开发:设计具有在线学习能力的智能体,根据实时运行数据动态调整模型参数与调控策略,适应建筑使用功能变更、设备性能衰减等长期变化。
4.多能互补的综合调控:将暖通系统与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储能系统结合,通过人工智能优化多能流协同运行,实现建筑能源的自给自足与低碳排放。
五、结语
基于人工智能的暖通系统动态负荷预测与智能调控,是建筑节能领域的重要创新方向。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对复杂负荷影响因素的精准建模,结合强化学习实现调控策略的自主优化,可显著提升暖通系统的能效水平与室内环境品质。未来需进一步突破数据壁垒、提升模型泛化能力,推动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构建更智能、更高效、更绿色的建筑暖通系统,为实现“ 双碳” 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陆亚俊,等.暖通空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2]李德英,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9[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4]刘加平,等.建筑物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