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胡彩霞
仁寿县大化镇初级中学校
一、概述:认识新课标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变革,以此培养社会需要的更多的新型人才。2023 年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新的课标,这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发展和变革的机遇。新的语文课标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通过对新课标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它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在教学中要把四个核心素养要融合贯通,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育取得实际的成效。这一切要求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带来很多的困惑和问题,面对新的理念不知该如何教学,不知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将简要探讨如何转变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如何去适应新的教学理念。
二、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1、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转变角色,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问题探究的引导者。教师是“ 导” ,要调动学生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学生是“ 演” ,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也许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做好了“ 导” ,但课堂上学生总是沉默的等着被“ 投喂” 。你满心期待着学生的主动,但换来的总是寂静,挫败感和无力感随之而来,让你不得不怀疑这样的方式能不能用在自己的课堂上。特别是我们这样的乡村教师面对一群基础较差,学习习惯还不好的孩子,这种有力无处使的感觉更胜。但是课堂沉默并非无解,当你习惯性的成为“ 一言堂” 时,学生就形成了“ 等待投喂” 的习惯,再也不愿意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耐心等待,教育的生命力才能蓬勃。要知道“ 如果没有学生的学习主动,教师就是在代替他们成长” 。所以我们在刚开始改变时,可以从简单的任务出发,让学生能参与,能完成,慢慢提高他们的兴趣。例如:在散文《一颗小桃树》的教学中,教师如何体现“ 导” ?我在课堂上先给同学们提供了三幅小桃树的图片,一幅是刚发芽的图片,一幅是小桃树终于开花的图片,一幅是小桃树在风雨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几幅图片中小桃树的不同,然后结合课本内容把这三幅图片还原到文章中去。通过这一步让学生自己去读内容,去初步认识小桃树。然后再抛出一个任务:你能不能给这三幅图片命名?借此任务让学生理清作者写小桃树的经历。通过学生的命名,学生基本能明确“ 成长-苦难-坚强”这是小桃树的经历。再让他们思考:作者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进而再去文本中阅读作者的故事,对“ 托物言志” 这种写法也有了一定的理解。最后再拓展延伸:你的感悟是什么?这样一步步的引导探究,而且这些任务简单,他们能完成,自然也就参与到课堂中来了。老师在这个课堂上就是一个“ 导演” ,你给出表演的内容和方向,让学生自己去寻找“ 剧本” ,自己去“ 演” 。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托情境,以“ 任务驱动” 创新教学: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我们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课例,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变“ 问题学习” 为“ 任务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以小说《孔乙己》为例:因为这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对如何分析人物形象也基本能完成,所以我确定的教学主题是《封建科举与人性的深刻剖析》。我先做了一个课前活动猜一猜:选了有关范进,周进,孔乙己的三幅图片,让他们猜一猜这三个人分别是科举制度下的哪几位读书人,是从图片上哪里看出来的?这样的活动既能了解学生对他们故事的知晓度,又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来。引入课题之后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九年级在读了名著《儒林外史》后,准备拍一个纪录片《科举下的文人风貌》,讲述上面三位人物的故事。现在需要同学们给孔乙己的故事配上一段对他的人物评论。根据这个核心任务,同学们就需要自己去完成几个子任务。首先就要去读文本,认识孔乙己,了解孔乙己的基本信息;然后读孔乙己的故事,分析人物形象;第三找准角度,去评价孔乙己。在这几个“ 子任务” 中,学生已经完成了文本内容的阅读,了解了小说的背景,并且概括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最后通过这几个任务的完成,学生给出了很多辩证的评价,如:孔乙己的“ 善” 与“ 恶” ,孔乙己的“ 可恨” 与“ 可怜” ,孔乙己的“ 虚伪” 与“ 自尊” ......而且他们都还能结合背景探究孔乙己遭遇的原因,最后综合形成一段人物评论,完成了我们的核心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依托情境,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任务,以此来驱动学生完成整个学习。这就是把传统的教学中的“ 问题教学” 转化为了“ 任务学习” ,让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充分做学习的主人。
三、新课标理念在语文教学中育人导向的改变
1、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同时还要通过拓展提升去关注是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2、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新课标强调情境教学,即要让学生以主题为统领,在真实有用的具体情境中学习,“ 做中学” “ 用中学” “ 创中学” ,所以教师要注重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以素养为纲领,以学习任务为导向,立足生活,实践为本,课内外结合,注重运用。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课例《老王》:在这篇散文的教学中,我布置的核心任务是多角度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角度一:人物学习中突破主题。1、作者眼中的老王;别人眼中的老王;邻居老李眼中的老王。角度二:对比分析中突破主题。1、“ 苦” 与“ 善” 的对比,去学习老王的故事与形象;2、“ 幸” 与“ 愧” 的对比,去体会作者的情感;3、“ 小” 与“ 大” 的对比,读小人物,小事件但反映出人间大爱,社会大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对社会类似问题的思考。当然我们可以设计的角度还有很多,要让学生学会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读文本,读人物,读主题,学会思考、辨别。
3、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四个核心素养,还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力争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可以提高要求,在作业设计上也要有所体现。对稍微差一点的学生注重基础性学习任务,在创意表达或者思辨力阅读上则根据实际情况培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课堂学习的表现,作业完成的情况,小组学习的发言讨论表现,课下的自主学习等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四、总结:
总之,要把新课标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转化角色,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多动脑,多思考。把话筒递给学生,我们才能听到思维转动的声音,把舞台还给学生,我们才能看见精彩的表演,把课堂变成师生共舞的地方,我们才能把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实到实践活动中来。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教育者才能真正地抵达理想教育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