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苑烙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蔡玲玲
高青县第六中学
青苑烙画是以葫芦为载体,将传统艺术与精细工艺完美结合,通过匠人们熟练运用烙铁在葫芦表面刻画出各种精美图案,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观念。作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青苑烙画不仅体现了匠人们精湛的技艺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这些寓意不仅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一、课程研制的背景与依据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挑战。青苑烙画作为高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承载着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民间艺术的独特智慧。其以火为笔、以葫芦为纸,通过烙、刻、染等技法,将地域风光、历史故事与吉祥纹样融入作品,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变迁,青苑烙画的传承面临受众断层、技艺失传等危机。
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在此背景下,开发青苑烙画校本课程具有双重意义:一是通过教育实现非遗技艺的“ 活态传承” ,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二是以地域资源为依托,丰富学校美育内涵,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高青县多所学校已积累艺术教育经验,且与当地非遗传承人、博物馆建立合作,为课程开发提供资源保障。
二、课程目标
1.丰富教学资源,拓展艺术视野
将青苑烙画引入美术课堂,打破传统教材局限,通过工具操作、技法实践与文化探究,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艺术学习体验。
2.培育文化认同,厚植家国情怀
以姜太公文化、黄河大集等本土题材为载体,引导学生理解高青县的历史脉络与民俗风情,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3.活化地域资源,推动非遗创新
挖掘陈庄-唐口遗址、黄河生态等资源,将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烙画创作素材,鼓励学生在传统技法基础上进行现代艺术表达。
4.构建传承梯队,服务社会发展
通过课程实施培养非遗爱好者与潜在传承人,推动青苑烙画从校园走向社会,实现技艺传承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以“ 认知—实践—创新” 为主线,分低、中、高年级设计,兼顾文化渗透与技能提升。
(一)低年级(1-2 年级):启蒙与兴趣培养
1. 葫芦探秘
通过实物观察与故事讲解,认识葫芦的种类、象征意义及种植养护方法。
开展“ 葫芦寻宝” 游戏,在网上寻找不同形态的葫芦,激发探索兴趣。
2. 初识烙画
利用图片、视频展示青苑烙画的历史与代表作品,初步感知火笔艺术的魅力。体验简易烙画工具,在木板上烙制线条与几何图案,感受“ 以火塑形” 的乐趣。
(二)中年级(3-4 年级):技法学习与主题创作
1.工具与技法
系统学习烙画机、煊画机的使用方法,掌握温度控制与笔触技巧。
练习“ 十八烙” 基础技法,如游丝描、铁线描,完成轮廓烙制与单色渲染。
2.主题实践
结合高青县文化,设计“ 我的校园” “ 黄河风光” 等主题,引导学生将生活场景转化为烙画作品。
组织参观陈庄博物馆,实地观察文物纹样,为创作积累素材。
(三)高年级(5-6 年级):创新与综合表达
1.文化融合创作
以姜太公、田横壮士等历史人物为题材,融合铭文、青铜器纹饰进行创作,强化文化内涵。
尝试“ 雕烙结合” “ 彩烙渲染” 等进阶技法,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2.跨学科项目
联合历史、地理学科,开展“ 黄河生态烙画长卷” 项目,综合运用烙画、绘画与手工技艺。
举办校园烙画展览,邀请家长与非遗传承人参与评价,增强学生成就感。
四、课程实施
(一)实施策略
1.分阶段推进
低年级以游戏化教学为主,每周1 课时;中年级增加技法训练,每周2 课时;高年级侧重项目式学习,每周3 课时。
2.多形式联动
校本课程:全员普及基础知识与技能。
兴趣小组:针对特长学生开展专题研习,如“ 非遗工坊” “ 烙画文创设计” 。
社团活动:组织校际交流、参展比赛,拓宽学生视野。
3.跨学科整合
与历史课结合,解析文物背后的故事;与科学课联动,探究葫芦种植的生物学原理。
(二)资源保障
1.师资建设
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蔡玲玲等进校授课,建立“ 师徒制” 培养青年教师。
与高青县文化馆合作,开展教师专项技能培训。
2.场地优化
设立专用烙画工坊,配备烙画机、安全防护设备及作品展示区。利用校园空地开辟“ 葫芦种植园” ,让学生参与从种植到创作的完整过程。五、课程评价
1.多元评价主体
学生自评:通过创作日志反思学习过程,记录技能提升与文化认知。
同伴互评:小组内互相点评作品,从构图、技法、创意等维度提出建议。
教师与传承人评价: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文化理解,提供个性化指导。
2.多样化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课堂参与度、工具使用熟练度、合作能力等纳入日常考核。
终结性评价:期末举办作品展,从主题契合度、艺术表现力、文化内涵三方面评分。
奖励机制:设立“ 最佳创意奖” “ 文化传承之星” 等称号,激励学生持续投入。
六、校本课程建设经验
1.根植地域文化
课程内容深度结合高青县历史、民俗与生态资源,如以“ 黄河大集” 为题材创作,使非遗技艺与生活场景紧密关联。
2.强化师资协作
组建“ 非遗教育共同体” ,联合学校教师、传承人与文化机构专家,形成教学合力。
3.创新传播路径
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示学生作品,开设“ 烙画微课堂” ,扩大课程影响力。
七、困难与对策
1.师资专业化不足
对策:与高校艺术院系合作,开设非遗教育研修班;建立“ 线上资源库” ,共享教学案例。
2.场地与设备限制
对策:申请地方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完善工坊设施;探索“ 流动工坊” 模式, 送课到校。
3.学业时间冲突
对策:将烙画课程与课后服务结合,开设周末实践营,保障学习连贯性。
八、结语
青苑烙画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的积极探索。通过分阶段课程设计、跨学科整合及多元评价,学生不仅掌握了非遗技艺,更深化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未来,需进一步拓宽合作网络,推动课程从“ 校园传承” 向“ 社会共享” 升级,让青苑烙画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2014.
2.高青县档案馆.《青苑烙画》. 2020.
3.蔡玲玲.编撰《青苑烙画校本课程》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