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守正创新 讲好云南故事 薪火相传 担当文化使命

作者

刘杨晓

保山市融媒体中心

记得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 谁会讲故事,谁便拥有世界” ,套用这句话,对于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工作者来说,谁会讲故事,谁就能把真实的声音传播得更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那么,作为一名云南的文艺工作者,在新形势、新征程中,我们要怎样讲好云南故事、中国故事,担负起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呢?我想,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 要坚持守正创新,用精品力作开拓新境界” 。因此,我们要讲“ 好故事” ,更要“ 讲好” 故事,这也是党对文艺工作者政治素质和本领能力的要求。下面,结合创作实际,我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高举旗帜,在为民服务中,挖掘文艺作品的精神力量,讲好云南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对百年来党的文艺事业、人民的文艺,以及作家、艺术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指出“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云南文艺百花齐放、精品频现,如:话剧《桂梅老师》《农民院士》,电影《九零后》等一大批记录着民族心灵和人民创造,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成为了激励各族群众勇毅前行的好故事。所以,好故事是富有内涵的,是极具力量的,好故事更是来源于人民,奉献给人民。

那么,我们要讲什么样的云南“ 好故事” 呢?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从历史和现实看,云南都有讲好故事的丰富资源。五千年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取之不竭的故事宝藏,而在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多元的民族文化,更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地域风情,是文艺创作的宝库。从现实看,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云南,对云南提出了“ 一个跨越” “ 三个定位” “ 五个着力” 的要求,作为新时代云南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讲述者,这更是我们抒写云南、讲好故事的不竭动力和丰富素材。

所以,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必须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不断挖掘提升云南故事的精神力量,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自觉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来构思创作;自觉做党的政策主张和创新理论的传播者。

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我们文艺工作者来说就是一次大考。为了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努力发挥好文艺作品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引导舆论的作用,我们保山市文联演讲家协会顺时而动,应势而为,发挥协会会员分布在各行各业的优势,积极组织创作了展现各族群众、各行各业同心抗疫的朗诵作品《最美是你》《家国同心》等,并通过网络及时进行发布,不仅快速地传播了党的声音,也很好地舒缓了大众的紧张情绪,为凝聚起全市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贡献了力量,深受群众好评。

实践证明:要讲好云南故事,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文艺工作者才不会迷失自我、迷失方向,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紧跟时代步伐,从云南的时代之变、社会之进、人民之需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从云南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火热实践中获取素材、汲取养分,从云南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典型人物中捕捉灵感、激发感悟,奋力抒写云南各族人民牢记领袖嘱托、感恩奋进的精气神,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让党的创新理论“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断筑牢人民的信仰之基,巩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从而筑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追梦圆梦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守正创新,在践行“ 四力” 中,提高文艺作品的生命力,讲好云南故事。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故事,七彩云南更需要精彩讲述。云南不乏生动的故事,但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因此,我们更要在守正创新上持续发力,这也是党对我们文艺工作者政治素质和本领能力的要求。

(一)扎根人民、讴歌人民,让文艺作品更具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 “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艺之母。文艺工作者只有深深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能获得创作的力量和源泉;只有牢牢站稳人民立场,深入基层一线创作采风,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才能真正让作品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2021 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和献礼“ 党的二十大” ,我们策划了一部反映边疆各族儿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 中国梦” 题材的广播剧——《我的父亲郭彩廷》。作为编剧,为了能够把 “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 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 云岭楷模” 郭彩廷同志真心为民、真情奉献的感人事迹更好地展现出来,我多次前往腾冲市猴桥镇采访,获得了宝贵的创作素材,剧中人物、场景故事、音乐均取材于现实进行创作,历经近一年的创作打磨,最终让该剧实现了从剧本、导演、演员、音乐等全部原创的多个全市“ 第一” 。该剧播出后,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大家反应该剧来源于生活,具有真实性,同时又具有艺术性,是一部兼具精神能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艺作品,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更激发了各族儿女牢记领袖嘱托,学习先进,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干事创业热情。该剧也先后荣获第十届“ 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2022 年“ 云南广播电视奖” 广播剧二等奖和云南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创新创优扶持项目。

实践证明: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非常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而我们文艺工作者只有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 的创作导向,坚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文艺工作者的“ 传家宝” ,努力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厚植人民情怀,才能在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讲述更多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的百姓故事,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创造更多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精品力作。

(二)赓续血脉、传承文化,让文艺作品更具感染力。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所以,要讲好云南故事,我们就必须守中华文化之正,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故事挖掘、讲述好。我们文艺工作者,不仅是好故事的见证者、记录者、讲述者,更要做伟大红色精神的传承者、文化故事的创造者,使隐藏在故事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薪火相传又推陈出新,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

云南是一方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热土,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产,还涌现了云南五四运动领导人之一杨青田、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创始人李鑫、党的理论战线的忠诚战士著名哲学家艾思奇、时代楷模杨善洲、航天英雄桂海潮等一批批党的优秀儿女。他们是激发爱国热情、凝聚发展力量、培育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也是阐释“两个结合”的生动教材。因此,我们要“把文化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不断深挖红色故事的历史渊源、历史事件,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影响等进行深入研究,将故事背后那些充满人文精神和情怀的东西讲给受众听,让他们在故事里,感知风云激荡的时代脉搏,激发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深厚文化底蕴中,挖掘出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出的独具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好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三)创新形式、融合传播,让文艺作品更具传播力。

新时代的新文化是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文化,因此,共创时代新文化,需要文艺工作者进行全民、全面的宣传、动员。而当前,舆论生态、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因此,围绕故事“怎样讲”和“讲给谁”,就是要在坚持守正中不断创新,不仅在故事内容上讲得生动鲜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理和精神传递出来,更要在讲述方式和话语表达上下功夫,不断探索新途径、搭建新平台、推进新融合,用受众喜欢的方式,使好故事传播得更广,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荣誉感。

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以云南为题材的文艺作品虽然数量众多,但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作品相对较少,甚至一些作品由于制作水平不高、宣传推广不到位等原因,很难在市场上脱颖而出,无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我认为,可以学习和借鉴杭州亚运会“数字化”“年轻化”的表达方式,把创作高品质、易传播的优秀作品作为核心任务,持续加大内容创新,表达方式出新,推出一批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有辨识度的音、视频作品,立体化传播云南声音,展示云南形象。一是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可以打破传统的艺术形式界限,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融合,创造出具有创新性和感染力的文艺作品。二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为文艺作品的创作和表现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增强作品的观赏性和互动性。三是融合传播。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平台推广,让更多的人走进作品、走近文化,参与文艺创作。同时,也让文艺作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从而实现“破圈”传播,并在潜移默化的·“送文化”“种文化”与“传精神”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讲好云南故事,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而我们,既要坚定讲好云南故事的信心,也要锤炼好讲故事的本领,既要当好讲故事的人,也要争当故事中的人,用心用情讲好故事,用汗水书写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让云南故事走向世界,让云南声音生生不息。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