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技术赋能草原确权登记的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朱琳

齐齐哈尔市不动产登记中心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身份证:230202198706180625

1.引言

草原确权登记工作的核心需求在于实现 “权属明晰、四至清楚、面积准确、动态可溯”,但传统人工测绘与中心化管理模式存在显著瓶颈。一方面,草原地区普遍存在地形复杂、植被茂密、作业半径大等特征,传统测绘方式效率低且精度易受地形影响;另一方面,权属变更记录依赖纸质档案,易出现篡改、遗失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现有技术的适配性改造与创新应用,构建覆盖 “采集-确权-监管” 全流程的数字化体系,为草原确权登记现代化提供技术范式。

2.数字技术赋能草原确权登记的创新路径设计

2.1 无人机集群测绘的立体数据采集体系

针对草原地形复杂、作业范围广的特点,创新采用 “多机型协同AI 自动解译”的采集模式,突破传统测绘效率与精度瓶颈。

差异化机型配置,根据草原植被覆盖率与地形特征,构建多旋翼与固定翼无人机协同作业网络。在植被茂密区域,采用搭载LiDAR 模块的多旋翼无人机,利用激光较强的穿透特性,获取地表点云数据,自动提取草场边界,大幅提升测量效率,显著降低边界误差;在开阔草原区域,部署固定翼无人机,结合高精度差分服务,大幅扩大单日作业面积,较传统方法效率提升明显。

AI 辅助精度控制,创新开发草原特征识别算法,通过密集像对匹配与地面控制点(GCP)智能布设,实现精度动态优化。在平原草原与山区分别合理布设 GCP,经实测验证界址点平面精度与高程精度均优于《地籍调查规程》要求。同时,利用 AI 识别草场内部的水井、围栏等人工地标,自动关联权属边界,减少外业调绘工作量。

数据实时传输与处理,构建边缘计算节点与云端协同处理架构,无人机采集数据实时回传至边缘节点,完成点云去噪与影像拼接,再通过高速网络传输至云端平台进行三维建模,实现 “采集-处理-建模”全流程快速完成,避免传统模式下数据积压问题。

2.2 区块链+智能合约的权属治理机制

针对草原权属变更追溯难、纠纷处理效率低的问题,创新构建分布式权属管理体系,实现确权流程透明化与纠纷处理自动化。

联盟链架构设计,采用Hyperledger Fabric 联盟链技术,构建由权属登记机构、权益主体、监理方组成的多节点账本系统。将草场界址坐标、权属人信息、变更记录等核心数据上链存储,大幅提升事务处理能力,确保数据不可篡改与全程可追溯。同时,创新采用零知识证明(ZKP)技术,在用户身份验证与数据查询过程中,实现 “数据可用不可见”,保障权益主体隐私安全。

智能合约自动化执行,开发适配草原确权场景的智能合约模块,涵盖权属初始登记、变更、流转、注销全流程。在初始登记环节,合约自动核验无人机采集的界址数据与权益主体身份信息,符合条件后生成电子权属证书;在流转环节,预设共有权利人签字阈值,满足条件后方可触发权属变更,避免 “一权多卖” 问题。该机制可有效降低纠纷处理成本,缩短纠纷审理周期。

生态保护条款嵌入,创新在智能合约中内置草原生态保护指标。该机制有助于提升草原资源利用率,较传统分配方式改善效果明显。

2.3 物联网与数字孪生融合的动态监管平台

针对草原确权后监管滞后问题,创新构建“实时监测-模拟预警-精准干预” 的闭环管理系统,实现权属与生态协同监管。

全域物联网监测网络,布设全自动监测站,实时采集草原风速、土壤温湿度、植被盖度等多项生态指标,大幅提高数据采集频率,快速发现异常事件。同时,为权益主体配备智能终端,实时上传草场利用情况(如放牧区域、打草面积),形成 “宏观监测 + 微观上报” 的立体网络。

数字孪生草原建模,基于无人机采集的三维数据与物联网实时数据,构建 1:1 数字孪生模型,动态映射草原权属边界与生态状态。通过专业引擎实现可视化模拟,支持权益主体与管理方通过VR 设备查看草场三维场景,直观了解权属范围与生态变化。该模式有助于提升规划方案修改效率,提高用户参与度。

智能预警与干预,开发草原生态-权属耦合分析模型,当监测数据显示某区域植被覆盖率低于阈值或存在超范围利用时,系统自动触发预警,并推送至权益主体与管理方。同时,结合高效的空间分割算法,快速定位违规区域。

3.实施保障与预期效益

3.1 技术标准体系构建

制定《草原数字确权数据采集规范》,明确无人机机型选型、数据格式、精度要求等技术参数;建立区块链数据接入标准,规范权属信息上链流程;统一物联网监测指标与传输协议,确保跨平台数据互通。通过标准先行,避免技术应用碎片化。

3.2 人才与资金保障

开展 “数字确权技术培训计划”,培养既掌握草原管理知识又熟悉无人机操作、区块链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数字平台建设,降低技术应用门槛。

3.3 预期效益

通过无人机集群测绘与自动化处理技术,数据采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确权全流程周期从传统 90 天缩短至30 天以内,有效减少人力与时间成本投入;借助 AI 辅助精度控制与高精度测绘设备,界址点测量精度达到厘米级标准,能够更准确界定草原权属边界,减少因精度不足引发的权属争议;全域物联网监测网络实现对草原生态指标的全面覆盖与实时监控,结合数字孪生模型的动态模拟,促进草原资源合理利用。

4.结论

数字技术为草原确权登记提供了 “精准化、透明化、动态化” 的解决方案。通过无人机集群测绘实现数据采集突破,区块链+智能合约构建权属治理新机制,物联网与数字孪生融合完善监管体系,三者协同形成覆盖 “采集-确权-监管” 全流程的创新路径。该路径不仅能够解决传统确权模式的效率与精度问题,更能实现草原权属管理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为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未来,随着5G 和AI 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技术在草原确权领域的应用将向更深层次拓展,推动草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赵国君,李兴武,张凤廉,等. 基于资源保护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标准体系探究 [J/OL].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14[2025-09-03].

[2]樊少轩,党元军,吴满意,等. 基于ArcEngine 的草原确权登记数据处理软件设计与开发 [J]. 测绘技术装备,2024, 26 (03): 152-157.

[5]王加亭,乔江,那亚,等. 我国草原确权承包及信息化管理探讨 [J]. 草业学报, 2020, 29 (11): 165-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