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王倩
湖南理工学院
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亟需创新和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不仅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条件。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们注意到一些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可能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并不高。
其次,教学方法可能过于传统和单一,缺乏必要的创新和互动性,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思政课程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另外,我们还发现部分教师可能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和技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
还有,课程评价体系可能不够完善,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
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有效地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对高校思政课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这些价值观不仅指导着国家的发展方向,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1. 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
在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具体来说,富强是指国家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这不仅体现在GDP 的增长上,还包括科技、教育、国防等各个方面的全面进步。民主则意味着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其参与政治的权利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尊重。文明是指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这包括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以及社会风尚的积极向上。和谐则是指社会关系的协调一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这不仅体现在社会秩序的稳定,也体现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 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
在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它包括了自由、平等、公正以及法治这几个基本要素。自由,意味着每个公民都能够在法律所允许的界限内,享有广泛而多样的自由权利,这些权利保障了个人的自主性和选择的多样性。平等,则是指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都应享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没有任何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确保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公正,强调的是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正义性,它要求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无论是经济、教育还是其他方面,资源的分配都应当基于公平的原则,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应有的份额。最后,法治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基础,它要求国家的治理必须依照法律来进行,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同时,法律也应当是公正的,能够反映和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完整框架,指导着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进步。
3. 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
在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它涵盖了诸多方面,如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爱国,意味着个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坚定忠诚,体现了个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归属感。敬业,则是指个人对所从事工作的极大热情和对职责的严肃认真,它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追求卓越,尽职尽责。诚信,作为人际交往中的黄金法则,要求我们在社会活动中坚守诚实守信的原则,不欺骗、不隐瞒,以诚待人。而友善,则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准则,它倡导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互帮互助,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这些价值观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创新策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
1. 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思政课程中,教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和践行这些价值观。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片和音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
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现代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风格。例如,翻转课堂模式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则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互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探索和讨论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理解和认同感。同时,通过实践活动的安排,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评价的创新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还应考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实践情况,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不仅仅局限于纸笔测试的分数,而应该是一个全面的、多维度的过程。这包括对学生在课堂参与度、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批判性分析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的综合考量。通过引入项目作业、口头报告、同伴评价、自我评价以及社区服务等多种评价手段,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这样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人才。
结论: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海军,贾凤利. “ 大思政课” 视域下加强高校思政课情感育人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5, 45 (02): 118-123.
[2]刘巧芝. 基于生态学视角的高校思政课堂“ 微生态” 优化 [J]. 高教学刊, 2025, 11 (08): 176-179+184.
[3]刘卫财,于秀丽,付瑶. “ 虚拟仿真技术 +"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5, 43 (03): 165-168+173.
[4]王梓侬.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析 [J]. 公关世界,2025, (05): 184-186.
[5]李世瑞,谭春花,马丹. 新文科教育改革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研究 [J]. 林区教学, 2025, (0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