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施工中的地基施工技术研究
张志伟
铁岭 112000 身份证号:211223198602273017
引言
在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住宅建筑的建设规模与技术要求不断提升。地基作为承载建筑上部结构的关键部分,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的整体安全与使用寿命。当前,住宅建筑地基施工面临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工艺多样、环保要求提高等挑战,传统施工技术已难以满足现代住宅建筑的高质量建设需求。因此,深入研究住宅建筑地基施工技术,优化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方法,对保障住宅建筑安全、推动建筑行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住宅建筑地基施工技术的应用现状与价值
(一)常见地基施工技术类型
住宅建筑地基施工技术呈现多元化应用格局。浅基础施工中,独立基础常用于低层住宅,通过钢筋混凝土浇筑形成单独基础单元;条形基础则适用于多层住宅,沿墙体长度方向连续布置,承受墙体荷载。深基础施工技术中,桩基应用广泛,预制桩通过锤击或静压方式沉入地基,具有承载力高、施工速度快的特点;灌注桩则在现场成孔后浇筑混凝土,适应复杂地质条件。
(二)技术应用的核心价值
地基施工技术的合理应用为住宅建筑带来多重保障。安全性方面,科学的地基施工能确保建筑上部结构的稳定承载,避免因地基沉降不均匀导致的墙体开裂、结构倾斜等安全隐患;耐久性方面,优质的地基施工工艺可减少地下水、土壤腐蚀等因素对基础的影响,延长建筑使用寿命。经济性层面,根据地质条件选择适宜的地基技术,如在软弱地基采用复合地基处理而非直接选用桩基,可降低 30% 以上的基础工程成本;高效的施工技术如预制桩的机械化施工,能缩短基础施工工期 15%-20% ,加快整体工程进度。
(三)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住宅建筑地基施工技术的发展受地质条件、技术创新与政策要求多重驱动。地质条件方面,不同区域的地基土性质差异显著,如软土地区需采用深层加固技术,黄土地区则需考虑湿陷性处理,推动了地基技术的针对性发展;技术创新层面,新材料与新工艺的涌现为地基施工提供支撑,如高性能混凝土在桩基中的应用提升了承载能力,智能化施工设备如液压静力压桩机提高了施工精度。
二、地基施工技术应用的现实挑战
(一)地质条件与环境制约
复杂地质条件给地基施工带来技术挑战。软土地基的高压缩性与低强度特性,易导致地基沉降量过大,如淤泥质土地区若地基处理不当,住宅建筑建成后可能产生超过规范允许的沉降差;膨胀土地基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性,会对基础产生反复的胀缩力,可能导致基础开裂。施工环境的限制也不容忽视,城市住宅建筑多处于密集区域,周边建筑物与地下管线密集,地基施工如深基坑开挖可能影响相邻建筑安全,振动较大的施工工艺如锤击桩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干扰。
(二)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难题
地基施工工艺的复杂性要求精准控制。桩基施工中,成孔质量直接影响桩基承载力,如灌注桩的孔底沉渣厚度控制不当,会导致桩基沉降增大;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若出现断桩、缩颈等缺陷,将严重影响桩基安全性。复合地基施工时,水泥土搅拌桩的水泥掺量与搅拌均匀性难以完全保证,可能导致加固体强度不足;碎石桩的施工参数如桩间距、成桩顺序选择不当,会影响地基处理效果。质量检测方面,地基施工属于隐蔽工程,传统检测方法如静载试验周期长、成本高,难以全面覆盖,新型检测技术如低应变法对缺陷的识别精度仍需提升。
(三)成本投入与技术创新瓶颈
地基施工的成本控制面临压力。深基础施工如桩基的造价通常占住宅建筑基础工程的 40%-60% ,地质条件差的区域成本占比更高,中小型开发企业面临较大资金压力;环保型地基技术如静压桩的设备购置成本比锤击桩高 20%-30% ,初期投入较大。技术创新方面,地基施工技术的研发投入不足,中小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多依赖成熟技术应用;新型地基技术如装配式基础的标准化程度低,难以大规模推广,如预制混凝土桩的规格型号有限,难以适应多样化的地质需求。
三、住宅建筑地基施工技术的优化路径
(一)地质勘察与技术选型优化
强化地质勘察的精准性是技术选型的基础。采用三维地质勘察技术,如地质雷达与钻探结合,构建详细的地层模型,明确软弱夹层、地下水分布等关键信息;针对复杂地质条件开展专项勘察,如膨胀土地基需测定土的自由膨胀率、收缩系数等指标。优化技术选型决策机制,建立地质条件与地基技术的匹配数据库,如软土地基优先选用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或桩基,砂土地基可考虑碎石桩或预制桩;引入多目标决策方法,综合考虑承载力需求、施工成本、环境影响等因素,如通过层次分析法比较不同地基方案的综合得分,选择最优技术方案。
(二)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创新
创新地基施工工艺提升质量稳定性。桩基施工中,推广旋挖成孔技术,其具有成孔速度快、孔底沉渣少的优势,适用于多种地层;应用桩基数字化施工设备,如智能打桩系统,实时监控桩位偏差、垂直度等参数,确保施工精度。复合地基施工时,采用自动化搅拌设备,精确控制水泥掺量与搅拌深度,如通过PLC 控制系统实现水泥浆的定量输送;优化碎石桩施工工艺,采用“ 先周边后中间” 的成桩顺序,提高地基处理均匀性。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地基施工全过程质量追溯机制,如桩基施工中记录每根桩的成孔、钢筋笼下放、混凝土浇筑等关键环节数据;开发地基质量在线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地基沉降、应力等数据,实现质量隐患的早期预警。
(三)绿色技术与产业协同发展
推广绿色地基施工技术响应环保要求。优先选用低噪音、低污染的施工工艺,如静压桩技术相比锤击桩可降低噪音30 分贝以上,减少粉尘排放;开发环保型地基处理材料,如采用工业废渣制备水泥土搅拌桩的固化剂,减少水泥用量,降低碳排放。构建地基施工产业协同体系,整合勘察、设计、施工等资源,建立地基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开发适应住宅建筑特点的新型地基技术,如装配式住宅的模块化基础系统;推动地基施工与建筑主体的协同设计,如将地基形式与上部结构布局统筹考虑,优化基础布置,降低工程造价。
结束语
住宅建筑地基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保障建筑安全的关键环节。通过优化地质勘察与技术选型、创新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推广绿色技术与产业协同,能够提升地基施工的科学性与可靠性。未来,随着信息技术与岩土工程的深度融合,地基施工技术将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如BIM技术在地基施工中的应用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地基-上部结构协同分析模型。需持续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完善政策标准体系,推动住宅建筑地基施工技术的高质量发展,为住宅建筑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达 传 军 . 住 宅 建 筑 施 工 中 的 地 基 施 工 技 术 研 究 [J]. 居舍,2025,(15):64-67.
[2]贺峰,王德宽.住宅建筑施工技术中地基处理技术的思考[J].居舍,2024,(36):23-25.
[3] 杨孝川. 住宅建筑施工中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分析[J]. 居舍,2024,(34):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