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策略

作者

庄佳

沈阳 110000 身份证号:210321199401270625

一、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现状与挑战

(一)管理体系的现实困境

当前建筑施工的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系统性不足。质量管理方面,部分企业未建立完善的质量追溯机制,材料进场检验、工序交接验收等制度执行不到位,导致质量问题难以及时溯源;安全管理中,安全责任制落实流于形式,项目管理层与作业层的责任链条脱节,安全检查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隐患排查。管理体系的碎片化还体现在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协同不足,两者各自为政,未能形成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的联动机制,如质量缺陷可能引发安全隐患,而安全措施的缺失也会影响施工质量。

(二)人员素质与管理能力短板

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制约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一线作业人员中农民工占比超过 80% ,普遍缺乏系统的质量与安全培训,对规范标准认知不足,容易出现违规操作,如混凝土浇筑振捣不密实导致质量缺陷,高处作业未系安全带引发安全事故。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参差不齐,部分管理人员仍采用经验式管理,对现代管理工具(如BIM 技术、物联网监测)应用不足,难以实现施工过程的精细化控制;质量与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单一,缺乏跨领域的协同管理能力,导致质量安全风险的综合研判能力不足。

(三)技术应用与环境制约因素

施工技术的应用水平直接影响质量安全管理效果。传统施工工艺中,手工操作占比高,质量稳定性差,如砌筑工程的灰缝饱满度难以控制;安全防护技术滞后,部分项目仍采用老旧的脚手架搭设方式,缺乏定型化、工具式防护设施,增加安全风险。施工环境的复杂性也带来管理挑战,露天作业受气候影响大,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可能导致质量隐患(如钢筋锈蚀)与安全事故(如设备倾覆);多工种交叉作业场景下,工序衔接不畅易引发质量通病(如管线预埋冲突),安全防护责任划分不清晰则增加事故风险。

二、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协同逻辑

(一)管理理论的交叉支撑

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以系统工程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与 PDCA 循环理论为共同基础。系统工程理论要求将施工过程视为有机整体,通过各要素的协同优化实现质量与安全目标;风险管理理论强调对施工全过程的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质量风险(如结构裂缝)与安全风险(如坍塌隐患)需纳入统一的风险管控框架;PDCA 循环理论为管理流程提供方法论,从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到处理(Act)形成闭环管理,确保质量安全措施的持续改进。

(二)质量与安全的内在关联

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与互馈性。一方面,工程质量是安全的基础,结构构件的强度、稳定性等质量指标直接决定工程的安全性能,如混凝土强度不足可能导致楼板坍塌;另一方面,安全管理是质量的保障,规范的安全操作环境(如防护到位的作业面)能减少施工干扰,确保质量标准的严格执行,如高空作业安全防护缺失可能导致操作人员心理紧张,影响施工精度。两者的最终目标一致,均服务于工程的可靠性、耐久性与经济性,需在管理过程中实现协同推进。

(三)协同管理的实施原则

质量与安全协同管理需遵循预防性、系统性、动态性原则。预防性原则要求将管理重心前移,通过风险预控减少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如施工前进行质量安全联合交底;系统性原则强调打破管理壁垒,建立质量安全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如将质量验收标准与安全操作规程整合为统一的作业指导书;动态性原则要求根据施工进度与环境变化调整管理策略,如雨季施工时加强基坑支护的质量监测与排水安全管理,确保管理措施的适应性。三、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协同策略

(一)管理体系的整合优化

构建质量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是协同管理的核心。建立统一的管理架构,设置质量安全协同管理部门,明确各层级职责,如项目经理为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技术负责人统筹技术方案的质量安全可行性;制定融合质量与安全要求的管理标准,将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与ISO45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有机整合,形成统一的程序文件与作业指导书。完善协同管理机制,建立质量安全联合例会制度,同步分析质量问题与安全隐患的关联性;实施交叉检查制度,质量检查时关注安全防护对质量的影响,安全检查时评估质量缺陷的安全风险,形成管理合力。

(二)人员能力的协同提升

加强人员培训是提升管理效能的关键举措。开展质量安全一体化培训,课程设计涵盖质量标准(如混凝土施工规范)与安全规程(如高处作业安全要求),通过案例教学展示质量安全的互馈关系,如模板支撑体系质量缺陷引发的坍塌事故;培训方式采用理论授课与实操演练结合,如钢筋绑扎质量控制实训中融入临边防护的安全操作要求。

(三)技术应用的协同创新

推动技术融合是实现精细管理的重要路径。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模型中集成质量控制点(如梁柱节点钢筋间距)与安全防护点(如脚手架搭设位置),通过虚拟建造提前发现质量安全冲突,如管线安装与结构构件的碰撞可能引发的质量问题及检修安全隐患;施工过程中利用BIM 模型进行质量安全交底,提高交底的可视化与精准度。部署智能监测系统,对深基坑支护结构的位移(质量指标)与周边沉降(安全指标)进行实时监测,数据异常时同步触发质量预警与安全警报。

(四)过程控制的协同实施

强化施工全过程的协同管控是保障目标实现的关键。施工准备阶段,联合编制质量安全专项方案,如模板工程方案中同时明确支撑体系的质量验收标准与搭设安全要求;对材料设备进行质量安全联合验收,如钢筋进场时核对质量证明文件并检查存放安全措施。施工实施阶段,推行“ 质量安全双检制” ,每道工序完成后先进行质量自检,再开展安全互检,如钢筋绑扎完成后检查保护层厚度(质量)与作业面防护(安全);针对高风险工序(如钢结构吊装),制定质量安全协同控制流程,从构件加工质量到吊装作业安全实行全过程跟踪。验收阶段,将质量问题整改与安全隐患消除同步推进,如墙面裂缝修补时检查外架防护是否到位,确保整改过程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结束语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是相互依存、协同作用的有机整体。通过整合管理体系、提升人员能力、创新技术应用、强化过程控制,能够实现质量与安全的协同优化,为工程建设提供坚实保障。未来,需进一步深化质量安全一体化管理理念,推动信息技术与管理实践的深度融合,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培育行业质量安全文化,从而全面提升建筑施工的管理水平,为建设高质量、安全可靠的建筑工程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谷夏菲,张建鹏,谷加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措施[J].住宅与房地产,2020,(24):135.

[2]胡潇荷.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措施分析探讨[J].江西建材,2024,(18):273.

[3]胡建良.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J].江西建材,2020,(0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