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班主任如何引导家长参与孩子习惯养成

作者

孔令莉

重庆市江津区石蟆小学校 重庆江津 402260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习惯能够为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亲密的陪伴者,其参与在孩子习惯养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实中家校合作引导家长参与孩子习惯养成存在诸多困境,如家校沟通效率低、家长参与意愿弱等问题。构建 “ 家校任务共同体” ,将学校与家庭紧密联结,以共同任务为驱动,是引导家长深度参与孩子习惯养成的有效途径,对提升小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家校合作引导家长参与习惯养成存在的问题

(一)家校沟通不畅

小学班主任日常工作涵盖班级管理、教学任务等多项内容,工作强度大,导致与家长沟通时间有限,往往只能进行简短的信息传达,难以深入探讨孩子习惯养成问题 。同时,家长主动与班主任沟通的意识薄弱,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的情况由老师负责,无需过多干涉。而且,家校之间缺乏系统化的沟通机制,沟通渠道单一,使得双方在孩子习惯养成目标、方法上难以达成共识,无法形成教育合力。

(二)家长参与意识薄弱

许多家长对自身在孩子习惯养成中的角色定位存在偏差,过度依赖学校教育,将孩子的习惯培养责任完全推给老师。部分家长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习惯养成;还有些家长虽有参与意愿,但缺乏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方法,面对孩子的习惯问题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参与积极性逐渐降低。

(三)家校合作形式化

目前,家校合作活动多流于表面形式。家长会通常只是通报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很少针对习惯养成展开深入讨论和指导;家访也往往是走马观花,未能切实解决孩子习惯养成中的实际问题。家校合作缺乏具体的行动方案和持续跟进措施,难以真正影响和改变孩子的习惯。

三、基于 “ 家校任务共同体” 引导家长参与孩子习惯养成的实践策略

(一)明确任务目标,制定个性化计划

1.精准设定习惯养成目标

小学不同学段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不同,习惯养成重点也应有所差异。在低年级,班主任应着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与课堂常规习惯。例如,通过开展 “ 我是自理小能手” 活动,引导孩子学会自己穿衣洗漱、整理书包文具;在课堂上,利用儿歌、口令等方式,帮助孩子养成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中年级阶段,将重点转向学习习惯与时间管理,鼓励孩子制定学习计划,按时完成作业,并培养其阅读和预习复习的习惯。到了高年级,则更加强调自主学习与品德习惯的培养,如引导孩子主动探索知识、遵守社会公德、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

2.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

为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个性化培养方案,班主任需要多渠道了解孩子情况。通过设计详细的调查问卷,涵盖孩子的兴趣爱好、日常作息、在家学习生活表现等方面,收集家长反馈;在日常教学中,仔细观察孩子的课堂表现、与同学的交往情况等;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全面掌握孩子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现状。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除了在学校设计课间专注训练游戏,如 “ 听指令做动作” “ 数字记忆游戏” 等,还要求家长在家配合,利用拼图、搭积木等活动锻炼孩子的专注力,每次活动时间控制在 15 - 20 分钟,并逐渐延长。对于有拖延完成作业问题的孩子,班主任与家长共同制定每日作业时间规划表,将作业分解成若干小任务,每个任务设定合理的完成时间节点,完成后给予孩子适当的奖励,如一颗小星星,积累一定数量的小星星可兑换孩子喜欢的小礼物。

(二)搭建多元沟通平台,深化家校互动

1.建立立体沟通渠道

班主任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沟通方式,构建全方位的沟通网络。除了利用班级微信群、QQ 群及时发布孩子在校表现、习惯养成要点和学校活动通知外,还可以开通班级博客,定期分享教育文章、优秀学生习惯养成案例、班级活动照片等内容,方便家长随时了解班级动态和教育理念。每月固定时间开展线上视频家长会,会议前收集家长关心的问题,会上针对孩子习惯养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邀请家长分享经验。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全员家访,尤其是对特殊家庭孩子(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和习惯养成困难学生,深入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方法。

2.开展主题式沟通活动

每周在班级群发起 “ 习惯养成话题讨论” ,提前确定讨论主题,如 “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 怎样让孩子主动承担家务” “ 怎样帮助孩子克服粗心的毛病” 等。讨论开始前,班主任可以分享一些相关的教育文章或案例作为引导,鼓励家长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困惑。每月组织 “ 家长经验分享会” ,邀请在某方面习惯培养成效显著的家长进行线上或线下分享。分享过程中,设置互动答疑环节,让其他家长提出问题,共同交流探讨,促进家长之间的相互学习。

(三)提供分层教育指导,提升家长能力

1.开展系列家长培训课程

每学期制定详细的家长培训计划,培训内容涵盖 “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与科学方法” “ 亲子沟通技巧” “ 不同年龄段孩子习惯培养重点” “ 如何应对孩子的不良习惯” 等主题。培训采用线上直播、线下讲座相结合的方式,邀请教育专家、优秀班主任、心理咨询师等授课。线上直播课程方便家长随时随地观看学习,线下讲座则可以增加互动交流机会。每次培训后,布置课后作业,如撰写学习心得、制定家庭习惯培养计划等,并进行考核,对于完成优秀的家长给予表扬和奖励,确保家长学有所获。

2.实施个别化教育指导

建立家长教育档案,记录家长在参与孩子习惯养成过程中的问题与需求。针对溺爱孩子的家长,定期推送正确教育观念文章,如《过度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等,并通过一对一沟通,指导其逐步放手,让孩子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穿衣、整理书包等。对于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的家长,推荐相关的教育书籍和视频,如《正面管教》,帮助其学习正面管教方法,鼓励家长用鼓励、引导替代批评惩罚。同时,定期与这些家长沟通孩子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指导策略。

结语

基于 “ 家校任务共同体” 的理念,小学班主任通过明确任务目标、搭建多元沟通平台、设计实践任务以及提供分层教育指导等一系列具体且可操作的举措,能够有效引导家长深度参与孩子习惯养成。在实践过程中,班主任要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方法,持续推动家校合作向纵深发展,为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初申申.家校协同视角下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行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2.DOI:10.27036/d.cnki.ggxsu.2022.000528.

[2]崔梦阳.家校协同育人视域下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研究[D].青岛大学,2023.DOI:10.27262/d.cnki.gqdau.2023.000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