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王丽萍

福建省福鼎市第十七中学 福建省福鼎市 355209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养现状

(一)教学内容存在局限性

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法治内容多以理论条文、法律概念的形式呈现,内容抽象枯燥,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例如,在讲解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时,仅停留在法律条款的解读,未结合校园欺凌、网络侵权等初中生常见案例进行分析,学生难以理解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无法形成深刻的法治认知 。同时,教学内容更新滞后,未能及时将新出台的法律法规、社会热点法治事件融入课堂,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

(二)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许多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采用 “ 填鸭式” 教学,单纯讲解法律知识,缺乏互动与实践环节,课堂氛围沉闷。例如,在学习《宪法》相关内容时,教师仅是逐条讲解宪法条文,没有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法庭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得学生对法治知识的学习停留在表面,难以真正内化法治意识。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考试成绩,忽视对学生法治意识、法治行为的评价。评价方式以笔试为主,题型多为选择题、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法律概念、条文的背诵情况,无法全面评估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法治观念的表现 。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难以对学生法治意识培养起到有效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法治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

初中阶段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学生具备法治意识,能够明确自身权利与义务,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在面对校园欺凌、网络诈骗等问题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法治意识的培养能够引导学生规范自身行为,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避免因无知而违法犯罪,为学生未来成长为守法公民奠定基础。

(二)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初中生作为青少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治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法治社会建设进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法治意识培养,使学生从小接受法治教育,形成法治信仰,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当学生将法治观念带入家庭、社会,能够带动身边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促进全民法治素养提升,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三)落实课程教育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意识是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法治意识,能够实现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使学生不仅掌握法律知识,更能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养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

1.贴近生活实际: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生活,结合初中生常见的校园生活场景、社会热点事件,对教材中的法治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例如,在讲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时,引入学生身边的校园不良行为案例,分析这些行为可能引发的法律后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不良行为,增强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及时更新内容:关注国家法律法规的更新和社会法治热点动态,将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典型法治案例及时融入教学内容。如在教学中引入《民法典》中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条款,结合高空抛物、网络直播打赏等热点事件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法治知识的积极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法治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以学生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为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消费者应如何维权,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维权途径和方法。

2.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法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法律应用场景。如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通过模拟庭审过程,加深学生对法律程序和法律责任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法治体验 。

(三)完善评价体系

1.多元化评价内容:除了考查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外,还应关注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行为和法治情感。评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遵守法律法规、能否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法治的认同感和敬畏感等方面,全面评估学生法治素养。

2.多样化评价方式:采用笔试、实践操作、课堂表现、行为观察等多种评价方式。例如,通过让学生撰写法治案例分析报告、参与法治实践活动(如法治宣传、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法治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表现,记录学生法治意识的发展变化。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提升教师法治素养:学校应定期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师参加法治教育培训,邀请法律专家、学者开展讲座,更新教师的法律知识,提高教师的法治教学能力。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关注法律热点,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活动,丰富自身法治经验 。

2.促进教师教学交流:搭建教师交流平台,组织教师开展法治教学研讨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优秀案例。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方式,共同探讨法治意识培养的有效策略,提高教师团队整体教学水平。

结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和法治社会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贡献教育力量。

参考文献:

[1]李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养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 . 2025 (13)

[2]魏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道德法治意识的培养[J].甘肃教育研究 .2025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