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重构高考基础:教材与课标引领下的教学实践

作者

徐忠明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江苏常州 213151

1.教材与课标在高考改革中的核心作用

教材和课程标准是高考改革不可或缺且起主导作用的两个环节。一方面,新课标作为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标准对高考起到了定向的作用;另一方面,教材又把课标的指导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来。因此可以说教材、课标、高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考改革的方向以及能否顺利进行下去。那么课标到底如何影响到了高考呢?我们先来看看课标是如何确定高考走向的:首先,课标是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的确立。新的课标明确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提出各个学科学习的核心素养,并以此为导向制定出考试的内容及评价的方式。这样就使得整个高中的知识考察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点,而是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比如语文学科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文化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英语学科则更多地关注考生在真实的场景下使用外语的能力等等。

2.教材与课标引领下的教学实践策略

2.1 基于课标的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

基于课标的教学目标设计已经成为当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 已经明确地提出了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并且给一线老师指明了方向,作为一线老师的我们应当把课标的学习放在首位,认真研读本学科的教学大纲及课标的具体条目并进行深入学习研究;同时要吃透教材的内容安排,从而确定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的教学目标,做到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真正达到由“ 教教材” 向“ 用教材教” 的过渡。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相关规定,“ 理解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规律” ,这是该部分内容所涉及的核心素养之一:科学观念,而这一部分的另一个重要核心素养则是证据推理;另外,《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对于这部分知识也提出了相应的具体目标:能够运用相关公式正确进行单位换算或数据运算等基本技能。

在教学活动中,情境化的任务设计是关键因素之一。新课标的提出,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要以真实的场景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并且这一方法也符合了当下高考试卷的出题方向;因此老师可以利用课本的内容为出发点,创造一些更加贴合学生们的生活环境的一些问题情景,例如:把数学当中的函数的概念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零钱进行联系起来,然后设置一个关于“ 如何规划自己零花钱” 的相关任务题目;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去了解和掌握那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可以促进课标里提到的有关于“ 数学建模” 的素养的发展;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的话,这种类型的任务会比其他类型的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水平。

目标达成的评价机制需与课标要求保持一致。传统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核心素养发展,教师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例如在地理单元教学中,可采用档案袋评价记录学生的探究过程,结合表现性评价考察其“ 区域认知” 素养。这种评价方式既关注学习结果,也重视思维发展过程,更符合课标对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2.2 教材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创新应用

如何有效利用教材资源来达到新课标的实施以及适应高考改革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现行的教学活动中,要敢于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从课本出发但不拘泥于课本;改变以往单一的知识传授型课堂模式而转向结构化的重组和情景式的创造,并且要真正地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上。

“ 大单元主题整合” ,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比如高中语文教学,可以将散落在教材中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的文章整合成一个大的单元《表达方式探究》,让学生通过对各类文章的语言特点及表现手法的比较研究后建立起完整的文体知识网路,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过程,这比单纯的讲授知识点效果更好。再如:在高一阶段学习完第一册第四模块后(该部分主要讲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直接进入第五模块的学习,虽然也能够完成教材规定的任务,但是由于前一部分知识只是零星分布在整个第二章之中,因此学生的认知显得不够完整统一,不利于他们后续学习第三章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这时就可以把这两个章节的相关内容组合在一起作为两个单元进行教学——“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 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这样不仅有利于前后相关联的知识点的梳理归纳,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促进其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度。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挖掘教材价值除了上述两种常见的做法外,教师还应该积极主动开发出新的教辅材料或教学手段,以此来丰富现有的教材内容并完善现有教学流程。例如:思想政治学科就存在一些现象,即教师往往只重视教材中所列举的具体案例,而忽略了对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关注。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跳出教材的束缚,大胆采用各种新颖的形式开展教学工作。

分层处理教材内容是适应学生差异的重要策略。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将教材内容划分为基础层(必学知识点)、拓展层(能力提升任务)和研究层(综合探究项目)。例如数学教学中,在完成教材例题讲解后,可设计“ 生活问题建模” 任务,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区规划等实际问题。这种分层处理既保证了教学的基础性,又为不同能力学生提供了发展空间,与高考改革强调的差异化考查趋势相呼应。

跨学科资源整合能有效拓展教材的应用维度。教师可挖掘教材中隐含的跨学科元素,如语文教材中的科普文章可与科学课程联动,开展“ 科学说明文创作” 项目。这种整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培养了学生“ 跨学科思维” 这一高考重点考查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跨学科整合应以课标要求为基准,避免为了整合而整合,确保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展开。

结束语

未来应加强课标解读培训,提升教师将课标要求转化为具体教学活动的能力。同时建立校际交流平台,促进优秀教学经验的分享与传播。只有教师真正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研究者,教材与课标的引领作用才能充分发挥,高考改革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胡春雷. 科学分析·研读课标·用好教材——2022 年高考全国乙卷历史试题分析与教学启示[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5, (02): 62-65.

[2]谢福良. 立足题根 回归教材 促进思维生长——对2024 年全国高考物理新课标卷第 24 题的思考[J]. 物理教学, 2024, 46 (11): 65-68.

[3]吴建洪. 真用·精用·研用:教学回归教材的三大策略——由 2024年高考数学新课标Ⅰ卷引发的思考[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24, (28):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