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探索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的治疗价值
李晓芳
元氏县总医院 河北石家庄 051130
子宫肌瘤亦被称为纤维瘤,是指女性子宫肌层细胞由于出现异常生长而形成的肿块。药物保守治疗的操作简单,且能够避免手术创伤性,是目前对子宫肌瘤患者的常用治疗手段。米非司酮在抗早孕、紧急避孕、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出血等治疗中均有广泛应用[1],以下将探究小剂量米非司酮应用于子宫肌瘤患者中的治疗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研究样本为本院 2024 年 1 月 ~2024 年 12 月随机抽取的 76 例子宫肌瘤病例,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观察组,均为 38 例。对照组病例年龄26~52 岁,均值( 33.26±3.15⋅ )岁;病程 3~26 个月,均值( 10.75± 1.52)个月。观察组病例年龄 25~53 岁,均值( 33.25±3.17 )岁;病程 2~27 个月,均值( 10.73±1.53 )个月。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小(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大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米非司酮片口服, 25mg/ 次,1 次/天。观察组为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米非司酮片口服, 15mg/ 次,1 次/天。
两组均治疗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疗效,显效:肌瘤体积与治疗前相比缩小超过 50% ,症状表现消失;有效:肌瘤体积缩小范围为 20~50% ,症状表现减轻;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2)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性激素水平,包括雌二醇(E2)、孕酮(P)、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刺激素(FSH)。(3)记录两组药物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SPSS22.0 处理,计量资料的展现方式为均值
标准差:(x± s),并行 t 检验,计数资料的展现方式为 [n(%)] ,并行
检验, P<0.05 表示差异间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97.37% ,与对照组 94.74% 相比差异小( P>0.05)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n(%)]

2.2 两组血清性激素比较
E2、P、LH、FSH 均下降且低于治疗前( P<0.05 ),治疗后两组的E2、P、P>0.05 )。
治疗前两组 E2、P、LH、FSH 比较差异小( P>0.05 ),治疗后两组 LH、FSH 比较差异小(
表2 两组血清性激素比较(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2.3 两组药物副反应率比较
观察组药物副反应率为 2.63% (1/38),仅恶心1 例;对照组药物副反应率为 13.16% (5/38),恶心 3 例、盗汗 2 例,观察组药物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生殖系统良性肿瘤疾病,该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干细胞突变、年龄、性激素水平等有关,患者的症状表现与其肌瘤体积、位置、数量等诸多因素有关,其常见症状为月经异常、下腹部不适、白带增多等[2]。子宫肌瘤病灶生长与雌、孕激素密切相关,米非司酮为抗孕激素药物,可对孕激素产生阻断,有利于抑制细胞的持续增殖,可促使肌瘤体积逐步缩小,并且该药物还能够调低雌激素水平[3],有利于减缓患者肌瘤病灶的生长速度。以往米非司酮治疗中多采用常规大剂量用药,然而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患者可能产生闭经、恶心、盗汗等不良反应[4]。本研究中观察组以小剂量药物治疗,研究显示该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同时治疗后的血清性激素水平也获得了明显的改善,然而观察组的药物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小剂量米非司酮的应用一方面能够确保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还能提升用药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子宫肌瘤患者运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仍可获得满意疗效,能够改善激素水平、缩小肌瘤体积,且更有利于预防药物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叶梅芳,林莺. 小剂量与常规剂量米非司酮联合曲普瑞林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比较[J]. 临床合理用药,2024,17(3):128-130,145.
[2] 幸琼,陈建荣. 长期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23,18(18):121-124.
[3] 张敏. 观察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J]. 世界复合医学,2022,8(8):178-182.
[4] 徐璐欣,张小燕. 应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对患者雌、孕激素水平、子宫及瘤体体积的影响[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21,28(14):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