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陈洪华

重庆市巴南区清华中学校 重庆巴南 400054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在新时代教育发展浪潮中,“ 五育并举” 理念成为指引学生全面发展的灯塔。高中阶段作为学生人格塑造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班级管理的质量直接关乎学生的成长轨迹。然而,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常陷入 “ 重智轻德、重分轻能”的困境,以学业成绩为单一导向,忽视学生在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发展需求,与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渐行渐远。因此,基于五育并举视域创新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模式,既是突破传统管理桎梏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五育并举视域下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模式创新路径

(一)革新管理理念,筑牢全面发展根基

高中班主任需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深刻领悟五育并举的核心要义,树立 “ 五育融合、全面发展” 的教育管理理念。摒弃以成绩论英雄的片面观念,将德育作为班级管理的灵魂,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引导、主题班会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判断力;视智育为发展动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思维;以体育为健康保障,强调运动习惯养成;以美育为情感滋养,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以劳动教育为实践支撑,培育劳动精神与技能。在班级管理的规划、决策与实施过程中,始终将五育并举理念贯穿其中,为学生搭建全面发展的平台。

例如:设计“ 校园民生提案” 行动(融合德育与智育),班主任引导学生成立“ 班级调研小组” ,针对校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食堂浪费、课间活动空间不足、图书馆利用效率低等)进行调研、数据收集与分析。学生需撰写包含现状分析、改进建议及可行性的“ 提案报告” ,并在班级“ 模拟听证会” 上陈述,接受质询。最终评选出优秀提案,由班级代表正式提交学校相关部门。此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德育)、批判性思维与调研能力(智育),还培养了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创新管理方式,构建多元协同机制

1.推行民主自治管理

打破传统 “ 班主任主导” 的管理格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自治管理体系。组建班级管理委员会,涵盖学习、纪律、文体、劳动、生活服务(或信息宣传、公共关系等)等多个职能小组,让学生自主负责班级事务的策划、组织与监督。例如,在班级活动策划中,由相关职能小组牵头,其他小组协同配合,从活动主题确定、流程设计到现场执行、后期复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同时,建立班级民主议事制度,定期召开班级会议,学生可对班级规章制度的修订、奖惩方案的制定、班费使用等重大事项进行讨论、辩论与表决,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规则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

2.深化多维沟通互动

构建 “ 班主任 - 学生 - 家长 - 任课教师” 的多维沟通网络。班主任定期与学生进行一对一谈心,了解其心理状态、学习困惑与成长需求,及时给予关怀与指导;利用线上平台,如班级微信群、QQ 群等,搭建即时沟通桥梁,分享学习资源、生活趣事,拉近师生距离。加强与家长的常态化沟通,通过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册等方式,反馈学生在校表现,了解学生在家情况,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此外,与任课教师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共同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与个性特点,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

3.打造特色主题活动

紧扣五育目标,设计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班级特色活动。德育方面,开展 “ 红色文化研学” “ 社区志愿服务” 等活动,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社会责任;智育方面,组织学科知识竞赛、课题研究小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体育方面,举办班级运动会、球类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拼搏精神;美育方面,开展校园艺术节、书画展览、诗歌朗诵会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劳动教育方面,设立班级劳动实践基地,组织校园卫生清扫、绿植养护,布置家庭劳动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价值。通过系列活动,实现五育的深度融合与相互促进。

(三)重构课程体系,实现五育有机融合

1.学科教学渗透五育元素

引导学科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五育资源,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自然融入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内容。语文教学中,通过经典文学作品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情怀,同时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的道德内涵;数学教学中,借助数学史故事,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物理、化学实验课上,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劳动素养。通过学科教学与五育的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的统一。

2.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与学生兴趣需求,开发涵盖五育内容的校本课程。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如书法、国画、传统手工艺制作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文化自信;设置科技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开发生活技能课程,包括烹饪、家居整理、应急救护等,强化劳动教育与生活能力培养。校本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五育融合。

(四)优化评价体系,激发全面发展动力

摒弃单一的学业成绩评价标准,构建多元化、过程性的班级管理评价体系。评价主体涵盖班主任、学生、家长与任课教师,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价内容包含德育表现、学业成绩、体育锻炼、艺术素养、劳动实践等多个维度,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采用日常记录、成长档案袋、阶段性测评、成果展示等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统一。例如,通过记录学生日常的志愿服务时长、学科竞赛参与情况、体育锻炼打卡记录、艺术作品创作等,形成个性化的成长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反馈,肯定学生的进步与成就,激发学生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依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班级管理策略与教育教学方式,实现以评促管、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结论

五育并举视域下的班级管理创新,本质是将“ 全面发展” 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日常管理行动。在实践中,我班级通过一学期的模式优化,学生劳动参与率从 32% 提升至 78% ,体质健康优良率提高12 个百分点,班级自主管理事件处理效率提升 40‰ 。这些变化表明:当管理重心从“ 管控成绩”转向“ 关注成长” ,从“ 单一评价” 走向“ 多元发展” 时,学生的主体性和综合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激活。

参考文献

[1]袁亮.高中班级管理中落实“ 五育” 并举的价值与方法[J].教书育人,2024,(05):22-24.

[2]李彦蓉.“ 五育融合” 在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路径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5,(08):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