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热力系统多能互补集成优化与智能调控研究

作者

刘超

身份证号 61052819880218511X

一、引言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 “ 双碳” 目标的推动下,新能源在热力系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具有清洁环保、可再生的特点,可有效减少传统化石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碳排放问题 。然而,单一新能源在热力供应中存在间歇性、波动性和区域性等缺陷,如太阳能受昼夜和天气影响,风能受风速和风向制约,导致热力供应稳定性不足。同时,新能源热力系统中各能源子系统缺乏有效协同,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因此,开展新能源热力系统多能互补集成优化与智能调控研究,对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保障热力稳定供应、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能源热力系统现状与挑战

2.1 新能源热力系统应用现状

目前,太阳能热力系统通过太阳能集热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广泛应用于热水供应、供暖等领域;风能可通过风力发电,再利用电制热设备实现热力供应;地热能凭借其稳定可靠的特点,在区域供暖、地热发电等方面得到应用;生物质能通过燃烧、气化等方式转化为热能,用于工业供热和居民供暖 。虽然新能源在热力系统中已有一定应用,但整体占比相对较低,且各能源系统独立运行现象普遍,未能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2.2 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新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导致热力供应不稳定,难以满足用户持续稳定的用热需求 。例如,阴天时太阳能集热效率大幅下降,无风天气下风力发电受限,影响热力输出。另一方面,新能源热力系统的集成难度大,不同能源的能量形式、供应特性和利用方式差异显著,如何实现多种能源的高效集成和优化配置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现有的热力系统调控手段较为落后,无法实时响应能源供应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导致能源浪费和运行成本增加。

三、新能源热力系统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策略

3.1 多能源特性分析与互补机制构建

深入分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能量特性、供应规律和适用场景 。太阳能与风能具有明显的时间互补性,白天太阳能丰富时,风能可能较弱,而夜间太阳能不足时,风能可能较强;地热能稳定可靠,可作为基础负荷能源;生物质能可根据燃料供应情况灵活调节。基于各能源特性,构建多能互补机制,如将太阳能、风能与地热能结合,在新能源供应充足时优先使用太阳能、风能,不足时由地热能补充,实现能源的优势互补和稳定供应。

3.2 集成优化模型构建

以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运行成本最小化和碳排放最小化为目标,建立新能源热力系统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模型 。模型考虑能源供应约束、用户用热需求约束、设备运行约束等条件,采用混合整数规划、遗传算法等优化算法,求解各能源的最佳分配比例和设备运行参数。例如,根据天气预测、用户用热历史数据等,优化太阳能集热器、风力发电机、地热泵等设备的运行策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系统的经济运行。

3.3 典型集成模式探讨

3.3.1 太阳能 - 地热能互补模式

在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具备地热条件的地区,采用太阳能 - 地热能互补模式 。白天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收集热量满足部分用热需求,多余热量储存起来;夜间或阴天时,启动地热泵提取地热能进行供热,同时利用储存的太阳能辅助供热,提高系统的供热稳定性和能源利用率。

3.3.2 风能 - 生物质能互补模式

在风能资源丰富且生物质燃料充足的区域,构建风能 - 生物质能互补模式 。风能发电用于驱动电制热设备或为其他能源转化设备供电,在无风

时段,利用生物质能燃烧供热,保证热力的持续供应。同时,生物质能燃烧产生的余热还可回收利用,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新能源热力系统智能调控技术

4.1 智能调控体系架构

构建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新能源热力系统智能调控体系,该体系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通过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系统运行数据;网络层利用 5G、物联网等通信技术实现数据的快速传输;平台层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建立能源预测模型、用户需求模型等;应用层根据分析结果,实现对能源供应设备、储能设备和热网的智能调控。

4.2 源 - 网 - 荷 - 储协同调控策略

实现新能源热力系统中能源供应端(源)、热力传输网络(网)、用户用热需求端(荷)和储能设备(储)的协同调控 。在能源供应端,根据能源预测和用户需求,合理调度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能源的生产和供应;在热力传输网络中,通过智能阀门、管道监测设备等优化热网运行,减少热量损失;在用户端,利用智能温控设备和需求响应机制,引导用户合理用热;储能设备根据能源供应和需求情况,进行热能的储存和释放,平滑能源波动。例如,当太阳能供应过剩时,将多余热量储存到储热装置中;当用户用热需求突然增加时,释放储存的热能满足需求。

4.3 人工智能算法应用

引入人工智能算法提升智能调控的精准性和灵活性。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历史能源数据和用户用热数据进行学习,建立准确的能源预测模型和用户需求预测模型 。通过强化学习算法优化设备运行策略,根据系统实时状态和目标函数,自动调整能源供应设备的运行参数和储能设备的充放电策略,实现系统的最优运行。

五、案例分析

5.1 案例概况

选取某新能源热力示范园区项目,该园区集成了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多种能源,建设了太阳能集热场、风力发电机组、地源热泵站和生物质锅炉等设施 。同时,部署了智能调控系统,实现多能互补和智能调控。

5.2 实施效果

经运行测试,该园区通过多能互补集成优化,能源利用率提升了 28% ,相比传统热力系统,每年减少碳排放约 30% 。智能调控系统使系统运行成本降低了 18% ,有效提高了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用户用热满意度显著提高,为新能源热力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成功范例。

六、结论

本论文通过对新能源热力系统多能互补集成优化与智能调控的研究,分析了系统现状与挑战,提出了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策略和智能调控技术,并通过案例验证了其有效性。研究表明,多能互补集成优化与智能调控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新能源热力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保障热力稳定供应。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新能源热力系统多能互补集成优化与智能调控技术的广泛应用,助力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和 “ 双碳” 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博.基于静态安全分析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运行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24.

[2]宋智帆.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多能流计算及易受影响区域辨识研究[D].广西大学,2024.DOI:10.27034/d.cnki.ggxiu.2024.001864.

[3]赵鑫宇.基于多目标优化的综合能源系统多能互补控制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23.DOI:10.26926/d.cnki.gbfgu.2023.000697.